中国从建国到现在衣食住行的变化

2024-05-20 07:41

1. 中国从建国到现在衣食住行的变化

1、绚丽多彩的服饰(板书)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板书)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板书)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板书)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中国从建国到现在衣食住行的变化

2. 60年来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食住行见证60年发展变迁(供参考 选自网络)       九旬裕固族老人柯正福:来源: 黔西南日报   2009-09-07     时事  今年,柯正福才感觉到自己真的老了,不仅视力下降、腰腿疼痛、无法久坐,就连肉也嚼不动了。但去医院又检查不出大毛病,他的思路仍很清晰。   60年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让这位97岁的裕固族老人简直“不敢想”,一次次地感慨“好得很”。裕固族是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城边的大河乡松木滩村,有柯正福的家。   “不吃肉不行”   这几天,柯正福有点不高兴。“跑了好几趟县医院,还是没装上”,他对记者说,最近下牙又不行了,家人陪着他去安装假牙。   大女儿柯秀芳宽慰他,装假牙要先拔牙、后消炎、再拓模子,一道道工序下来,花的时间当然长。   “假牙装不上,就吃不上肉,不吃肉不行。”柯正福说,“我每月退休工资2600元,又不是吃不起。”现在,他进食主要是喝酥油茶,有时也喝米汤。   他说:“年轻时家里穷,靠放牧和打猎为生,七八口人养了30多只山羊。自家根本舍不得杀,要留着换小米、面等牧区缺的食品,吃肉则靠打猎。”   “酥油打了上千桶,肚子里吃的是青稞糠”,这句民谣被看做是新中国成立前,肃南裕固族贫苦牧民的真实写照。   如今,肃南农牧民的餐桌上,少不了酥油、炒面、手抓肉这样的传统食品,鸡、鱼、米、面及瓜果蔬菜等也早已不是稀罕物。新中国成立之初,肃南县城只有几户破烂不堪的民房和一所寺院,现在则是街宽楼多,高、中、低档餐馆一应俱全。   柯正福说:“那时真是没啥吃的,现在啥都有,这样的变化,简直让人不敢想。”   “想去哪里去哪里”   2006年,柯正福花2.5万元买了一辆二手桑塔纳。经常是孙女开车,带他“去牧场,去张掖市区,想去哪里去哪里。”   在此之前,柯正福家已先后换了三辆北京吉普212。“还是吉普车走山路好,桑塔纳底盘低。”他说,早些年还自己骑摩托,自己会修理。   他的二儿子在兰州工作,今年刚退休。柯正福说:“我现在走不动了,几年前我还能一个人去兰州,坐火车和班车都可以。要在过去,能有个顺路的卡车捎一段就很不错了。”   当地政府部门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前,肃南地区没有一条正式公路,只有13条驮道,多经悬崖峭壁,人畜伤亡事件时有发生。   当年,从柯正福家的放牧点到县城,30多公里的路程,骑马要走一天,而且“到处都是石头,马都走不动。”   如今,肃南县公路总里程超过1200公里,客运线路19条,日发班次21个,实现了村村通车,以县、乡、村为中心的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摩托车逐渐取代马匹,成为牧区百姓的代步工具。不少牧民家里还购置了卡车、吉普车这样的机动车辆。   柯正福说:“1967年县城到青海的路通了,我从又冷又潮的帐篷搬进平房。现在每年我在二女儿家的楼房里住几天,因为上下楼不方便,还觉得住平房好。穿的方面,有各式各样的衣服。而60年前,很多牧民一年到头,就一件羊毛褐子,是用羊毛织成布再一片片拼起来的,硬得身上都能被磨出血来。”   “生活越来越好”   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后,柯正福在县林场任护林员,直至退休。“那时,我的工资只有几十块,有时要靠重操老本行打猎改善生活。”   “1957年后,我家分到了7个人的草场,养了170多只羊。生活才有了起色。现在,我的大儿子养了200多头牛,300多只羊。”柯正福说。   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肃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22元,是1958年124元的44倍。   早在1997年,肃南就整体跨入牧区小康县行列,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如今裕固族高寿老人越来越多,70多岁的很普遍,看着还年轻得很,有位老人活了120岁。现在,村里我年龄最大,但我要争取活到100岁。”   历史记载显示,自治县成立之初,裕固族历经贫苦、战乱、瘟疫和迁徙后,仅剩帐房千余顶,牲畜5万头,人口不足3000人,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而目前,肃南县的裕固族人数超过1万;全县的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增长到70多岁。   柯正福说:“这几年,我每年都去青海塔尔寺还愿祈福。国家支持我们的宗教信仰自由,今年又拨款重修县城的红湾寺,明年就能修起来。”   “我家四世同堂,我的5个重孙中,最大的都20岁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3. 建国以来衣食住行的成就三代人衣食住行的变化

      建国以来衣食住行的成就      中国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军事.经济.社会.都能很好看出.军事由刚建国的时候那时候中国连坦克都没有几架.现在中国的坦克可以说是能上山,可以涉水.建国是没有核武器.现在的核导弹飞行距离可以绕地球2周.经济上.原来你见过几个楼房啊.现在都是楼房.那时候只有电报发展到现在的手机.原来车斗很少见.现在一睁眼就是车.如果继续下去我们都很遗憾.社会在腐败      变好了      衣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中国70年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从多季一衣到一季多衣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 “民以食为天”,建国六十周年以来,人们餐桌上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在农村人.      近代与现代衣食住行的差别  近代 现代  衣 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中山装、学生装及西服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 中国.      自身价值观、经济发展观、教育重视度、管理机制的完善、精神文明建设跨越物质文明建设、国家发展大方向意识的改变.三代人衣食住行的变化      祖辈:吃不饱、穿不暖、出行工具就是板车或者步行或者、住土瓦房;父辈:吃大杂锅饭、穿中山装、自行车、住砖房;孙辈:吃要追求健康、穿要讲究时尚、家里条件好的开轿车,要不摩托车、住楼房      物质生活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布票、粮票、还有肉票到现在的只要有钱啥都能买到.      爷爷那辈听广播和收音机,骑凤凰牌自行车,以此为荣.母亲那辈看彩电,用电冰箱,骑摩托车.我们这代人玩电脑,上网冲浪,开轿车,听ipad.50年代的生活状况描写      50年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完全解放,刚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中国大地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较为困苦.      人们为温饱而努力,机械和电器基本没有,农村劳作主要靠人力及畜力,有些地方能使用水利,医疗卫生条件基本靠中医.      嗯,首先呢,衣服穿的是经常穿,哥哥或姐姐穿旧的衣服,补丁上还是补丁?吃的呢,就是咱俩家土豆,住的哪就是一家人挤一间土房四合院儿房不知道多少间,行,小时候上学上街骑自行车,现在回村里,基本上看不到自行车了,全是摩托车,而且有很多家庭有了小汽车,现在的生活相比以前变化很多,比以前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非常多,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建国前后的变化 衣食住行      变好了      中国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军事.经济.社会.都能很好看出.军事由刚建国的时候那时候中国连坦克都没有几架.现在中国的坦克可以说是能上山,可以涉水.建国是没有核武器.现在的核导弹飞行距离可以绕地球2周.经济上.原来你见过几个楼房啊.现在都是楼房.那时候只有电报发展到现在的手机.原来车斗很少见.现在一睁眼就是车.如果继续下去我们都很遗憾.社会在腐败      我想怎样的变化,就不用我说了吧?都摆在眼前了,只要对建国初期的事物和现在的事物进行对比就好了. 我来详谈一下其历史原因吧! 历史原因: 1:国家统一,民族融.

建国以来衣食住行的成就三代人衣食住行的变化

4. 改革开放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回答如下:
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中。
人们的衣着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服装不再是一种生活需要,更成为形象、气质的象征。
以前一件衣服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候大家衣服上几乎都有补丁。如今,生产力大大提高,漂亮衣服随便挑,人们不仅要穿暖,还要穿的漂亮,使精神上得到满足。


以前居民住泥瓦房,一家人挤在狭窄房子里的情况是很平常的,更没有几座楼房。如今,我们的建筑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居住的条件更好了,家家户户有结实的楼房水泥房住。

农村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从青瓦变红瓦房子,从瓦房变楼房,空气清新,生态园野,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舒服。

以前我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甚至很多家庭自行车都没有,出门办事大多靠步行,到偏远的地方需要赶路好几天。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小汽车早已经进入了普通的老百姓家。

5. 10年内城镇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食住行是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社会的飞速发展。
    衣:过去,穿衣我们要凭布票买布,然后自己回家做,一年四季顶多也就是两套衣服。一套是冬春的棉衣棉裤,一套是夏秋的单衣单裤,而且颜色单调,大多为黑色、蓝色或白色,质地基本上是棉布,而且老大穿小了老二穿,小时候,我很少做新衣服,多是捡哥哥的衣服穿。而现在,商店里的衣物琳琅满目,款式新颖,应有尽有。现在家家衣满为“患”。
    食:过去,人们不得不为吃饭奔波、苦恼。大凡三十几岁以上的人都有深切体会。小时候,我每天的主食是窝头,冬天是腌酸菜,见不到大米,偶尔过年时吃一顿大米饭,常常是菜还没上桌两碗米饭已下肚。如今,再提吃不饱饭,那是天大的笑话。现在,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白面、大米成为家常便饭;苦菜、窝头、杂粮倒成了健康食品。
    住:过去,城里的楼房也很少,多数人住的是平房,能住上楼房的可以说寥寥无几,而且房屋面积很小。如今,城市已是高楼林立,许多人都住上了楼房,过着幸福的生活。
    行:过去能有一辆永久牌或飞鸽牌自行车就很令人羡慕,而现在有私家车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10年内城镇衣食住行的变化

6. 衣食住行的变化

关于衣食住行变化的感受如下:
中国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从穿衣吃饭到住宿行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没有东西吃到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衣服从颜色单一到各种各样,从住矮平房到高楼大厦,街上的汽车越来越多,自行车几乎都消失了。
在衣食住行变化的同时,科技文明也在发生变化。电视、电脑、冰箱成为了每个家庭必备的物品。家庭“四大件”发生了许多次的变化。

最早的“四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过了三十年,“四大件”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录音机,它们是人们追求的第二代“四大件”,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手机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汽车也开始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很多人拥有了私家车。
所以,这时“四大件”又发生了变化,分别是空调、电脑、手机、汽车。过去,我们幻想嫦娥能够下凡,如今,飞机已经飞到了太空,飞上了月球,我国航天员已经把足迹留在了月球上,并发现月球上并没有生命迹象。希望再过几年,人们可以在月球上建造房子,在月球上工作。

7. 40年来衣食住行的重大变化的原因

40年来衣食住行的重大变化的原因有根本原因、就业、保障制度、历史原因。1、根本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2、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的变化。铁饭碗被打破后,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3、历史原因是国家统一,民族融合。

40年来衣食住行的重大变化的原因

8.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

法律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居民的衣行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生活水平跨入了小康,并正向实现全面小康迈进。从凭票购买紧张商品,到物质丰盈、从凭票购买粮食,到大米吃不完,广大人民生活变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三条 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