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需防范经济分析

2024-05-18 22:37

1. 投资者需防范经济分析

  年底到了,想必大部分投资者会算一算自己的收获。由于今年股市是小年,走的是一个V字形,而且前高后低,因此大部分人也许逃不出亏损的命运。一年忙进忙出,非但没赚钱,还要赔钱,真有点丧气。这时候,如果投资人能冷静下来,小结一下自己的投资情况,反省反省,是有必要的。

	  除了对自己的操作行为要有反思外,还有一个方面,也值得注意。这就是如何看待充斥在市场内外的各种声音,各种所谓的经济分析与市场分析,以及这些声音与分析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这也有必要。因为,股市投资实际上与三信有关,也就信用、信息、信心。把握不好三信,多半要赔钱。而且可能在以后的操作中,还会赔更多。

	  这里,先说一下三信对于股市的意义。一是信用,在股市里也就是资金和筹码。这是投资人争取财产性收入的基本条件,是物质性东西。二是信心,也就是投资人的心态与信念。这是影响市场走向和投资者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非物质性东西。三是信息,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因素,既对资金和筹码的流动有影响,又对投资者信心有影响,是很容易被人误导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说三信中的信息,是很容易被误导的关键因素呢?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信息披露的问题,二是信息分析解读与再次传播的问题。关于股市中的信息披露,其实有很严格的法律要求。其核心就是强调完整、准确、及时,另外还要加上一条,就是信息在向各利益相关方传输的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对称性问题。信息的对称性传播,其实是信息披露的灵魂。

	  公允来看,在信息披露问题上,现在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股市中的老鼠仓现象,就是和信息的不对称传播有关,但比较起信息再次传播环节,也就是信息的分析与解读环节出现的问题,则要小许多。在信息再次传播环节,有三种肆无忌惮的可疑行为,往往会扰乱市场秩序,增加市场波动,给投资者造成无妄之灾,带来本可以避免的损失。

	  哪三种行为呢?一种是出于直接的商业利益的行为。比如,一些券商、投行发布研究报告、甚至私底下放话的行为;一种是出于传媒效果考虑的行为。比如,各种传播媒介现在热衷的吸引眼球的手法;还有一种是出于个人私利的行为。比如,现在到处游走的所谓名人,为了拉抬身价,赶场子,赚红包,不惜枉顾事实,荒言诞语,给投资市场平添了许多噪音。

	  在这三种亟待规范的行为中,券商投行以及其他投资服务机构的行为,看上去很专业、中规中矩,但由于他们披着专业的外衣,所以很容易让投资者吃套。比如,他们有一批专业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与投资有关的问题,服务于自己的客户。这本来是一种商业服务,无可厚非。但实际上,他们往往要通过各种场合,把自己的成果推向社会,影响市场。

	  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些机构热衷于向社会推介成果,是离不开商业计算的。这其中,最大的疑点在于,他们发布成果的时间点很值得研究。要么是为了吸筹,不惜放话打压市场;要么为了拉抬市场、赚取更多收益,不惜溢美之词。这其中,一些外资投行的做法最为可疑。他们打着价值投资的幌子,呼风唤雨,牟取暴利,屡屡干扰了股市的运行。

	  第二种是一些媒体和非商业研究机构出于吸引眼球的考虑,在有关经济信息的分析与解读中,不是尊重专业,尽可能地收集完整的信息数据,进行客观解读,而是执于一端,用少数极端数据来做解释。这样的操作虽然能够产生轰动效应,但是离真相却很远。发展到今天,甚至出现了财经媒体娱乐化的倾向,完全失去了冷静客观的起码要求,对公众有很大的误导性。

	  另外,还有一些所谓的名人游走于各种场合发布高论。如果这是私人聚会无关公众利益也就罢了。但实际情况是,他们的言论往往经媒体炒作,会对市场产生干扰。这其中又分两类,一类是少数专家学者甚至官员不惜危言耸听,甚至涉及政策信息披露的不规范问题。还有一类江湖名人往往闹出常识性笑话,照样敢铁口直断。至于有些东抄西抄的小混混就不用提了。

	  这样一种财经信息传播生态,对于投资者决策是不利的。而中国股市之所以会出现七赔、二平、一小赚的投资人分布结构,也跟这种信息传播不规范有关。因此,明年投资者要多长眼睛,对可疑的经济分析,要问个为什么,尤其要回过头来验证这些高论。这样才能长见识,避免被不良者所忽悠。

投资者需防范经济分析

2. 投资者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

,也就是说他不知道他投资的公司怎么样,投资亏损后很不满意,缺乏辨别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所以投资创业板对投资者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一、新股申购注意事项有哪些
1、投资者必须持有非限售A股股份市值1万元以上和足额的资金,才能参与新股网上申购,且沪、深两个市场市值不能合并计算,沪、深证券账户只能申购本市场新股,并需在申购前存入足额申购资金。
2、计算证券市值是指T-2日(T日为申购日,下同)日终投资者持有的(包括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非限售A股股份市值,包括融资融券客户信用证券账户的市值和证券公司转融通担保证券明细账户的市值,不包括B股股份、ETF、基金、债券或其他限售A股股份的市值。投资者持有多个证券账户的,将合并计算账户市值。
3、投资者参与网上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购,以该投资者的第一笔申购为有效申购,一个投资者只能用一个证券账户进行一次申购,其余申购将被系统自动撤销。新股一经申报,不得撤单。同一天有多只股票发行的,该可申购市值额度对投资者申购每一只股票均适用。
4、所持股票T-2日市值确定后,可以在T-1日或T日将T-2日持有的市值卖出,资金可用于T日申购新股。
二、发行可持续债券的风险及防范
(一)风险种类
1、利率风险。利率是影响债券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债券剩余期限越长,利率风险越大。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差的债券使得投资者在短期内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卖掉债券,从而遭受降低损失或丧失新的投资机会。
3、信用风险,是指发行债券的公司不能按时支付债券利息或偿还本金,而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4、再投资风险。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会有再投资风险。例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4%,短期债券利率13%,为减少利率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10%,就不容易找到高于10%的投资机会,还不如当期投资于长期债券,仍可以获得14%的收益,归根到底,再投资风险还是一个利率风险问题。
5、回收性风险,具体到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因为它常常有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常常是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按券面上的名义利率收取实际增额利息的时候,一块好饽饽时常都有收回的可能,我们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遭受损失,这就叫回收性风险。
6、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风险。通货膨胀期间,投资者实际利率应该是票面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若债券利率为10%,通货膨胀率为8%,则实际的收益率只有2%,购买力风险是债券投资中最常出现的一种风险。
(二)防范措施
1、针对利率、再投资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可采用分散投资的方法,购买不同期限债券、不同证券品种配合的方式;针对流动性风险,投资者应尽量选择交易活跃的债券,另外在投资债券之前也应考虑清楚,应准备一定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毕竟债券的中途转让不会给持有债券人带来好的回报。
2、而防范信用风险、回购风险,就要求我们选择债券时一定要对公司进行调查,通过对其报表进行分析,了解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公司的以往债券支付等情况,尽量避免投资经营状况不佳或信誉不好的公司债券,在持有债券期间,应尽可能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了解,以便及时做出卖出债券的抉择。
三、隐名股东应该如何退股
隐名股东退股的前提是确认股东的身份。隐名投资者不得收回资金,逃避风险和责任但也有例外。在率先完成实际投资义务,由隐名股东转为明显股东后,按照公司章程的约定完成正常的股权转让、股权赠与、股权回购等方式完成退股是法律认可的。隐名股东是指实际投资者。实际投资者通常不在工商登记名单中,不能对抗外部第三人。

3. 投资风险不仅来自市场

       我认为风险永远不应该是人们讨厌和避免的消极话题。在金融市场,风险和回报是两个彼此紧密相关的术语,投资者寻求更高的回报,以补偿承担更高的风险。这里使用“补偿”一词,这里对于风险的评价仍然不是中性的。我认为风险是不确定的,我们对于可能发生的未来情况的概率有着粗略的的知识,如果是完全未知的未来情况不应被视为风险,而是黑天鹅事件,通常被我们忽略,因为因为重视它的存在也不会帮助我做出更加合理和准确的预测和期望。
  
       一些风险是零和,只有两种结果,其中一个是零(失去一切)。在这种风险环境下,参与者通常会有更喜爱风险的风险偏爱使得自己自于参与到这种状况。这种情况通常与赌博或类似活动有关。然而,没有必要考虑这种风险一定就是“坏”的,因为在良好的风险管理下,可能也会导致正的预期结果,同时潜在的损失可能低于人们的可承受的预算。
  
        当我们计算未来事件的预期结果时,通常会涉及以下几个要素:可能的状态,概率,贴现率。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任何其他收入来源和投资的收益都要被应用于现在和将来的消费上。因此,在设计了我们的投资和消费计划的时候,我们必须确保最低的预期成果应该高于最高的总体消费水平;否则,我们就可以摆脱我们有可能破产的情况。
  
        对我们来说,贴现率和未来消费也是风险的来源,因为它们不确定,不完全由我们自己控制。如果未来的贴现率和我们的消费出现了巨大变化的时候,我们哪怕自己的收入和投资有着相对稳定、低风险的回报,我们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由于贴现率由外部因素决定,因此我们能够比贴现率更能控制消费,因此未来的贴现率可视为正态分布,其未来结果可能在一定范围内。

投资风险不仅来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