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的介绍

2024-05-17 14:34

1. 路易·艾黎的介绍


路易·艾黎的介绍

2. 路易-艾黎的介绍

曾获惠灵顿维多 利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17年至1918年在新西兰第二远征军服役,两次负伤。1920至1926年在维弗莱附近的牧场工作。1927年4月21日来到中国,此后长期居住中国。他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

3. 路易·艾黎的人物成就

 1939年3月,路易·艾黎来到丽水视察经济建设,视察后,路易·艾黎与当时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说,丽水的抗战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是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抗战需要很大的物力、财力,发展工业是必走之路。回去后,路易·艾黎派人来到丽水,在丽水建立了丽水工业合作事务所,帮助建立了油脂生产中心,从树木的果实中提炼润滑油等;在云和建立了五金厂,制造铁锅;在南明山举办合作技术班,为丽水培养现代工作技术人才,并派人做丽水工业合作化的技术指导。 1927年4月,路易·艾黎到达上海。1938年4月,上海第一个工业合作社促进委员会成立了。同年,日军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为了增强中国抗战的经济实力,逃到后方的难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发动“工合”运动。这一运动得到宋庆龄、周恩来和当时美国驻华大使阿奇博尔德·克拉克·卡尔的支持和鼓励。卡尔大使写了介绍函,将工业合作的计划介绍给蒋介石、宋美龄及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蒋介石的顾问端纳看到这个计划也表示赞助“工合”,国民政府行政院拨款 50000万元,作为推广“工合”的经费。  1938年7月,来自新西兰的路易·艾黎被任命为行政院的技术顾问,代理“工合”总干事。他迅速集合了一批有才干的年轻人,在汉口建立起机构,并着手实施将武汉的企业迁往西北。申新四厂最终迁到宝鸡,而许多小厂的设备被集中在宝鸡的蔡家坡。并很快在宝鸡建立起中国“工合”的第一个地区办事处——西北办事处。“工合”在宝鸡发起运动的时候, 7名铁匠组建了第一家合作社,利用迁往内地的一些设备开始生产。由于市场短缺,两个星期之后,又有10多个合作社相继组建。三个月后,生产鞋、食品、棉纱、毛毯、毛巾等生活品和军需品的合作社一应俱全。路易·艾黎在宝鸡的西北办事处亲自指导工作。 1939年3月,艾黎从宝鸡工合西北办事处来到凤县,成立“工合”双石铺事务所。在柏家坪山根下,打了两孔窑洞住下,领导“工合”运动。先后建立机器、造纸、制革、纺织、供销等 17个合作社,还在嘉陵江边安装水力发电机,使双石铺街市首次使用上了电灯照明。之后,又在双石铺建立“工合”小学及附属幼稚园、招待所、黄牛铺通讯处和“工合”医院。同年5月,国民党财政部长孔祥熙从重庆发来的命令,要他停止组织合作社的工作。1941年以后,由于“工合”运动的大量宣传、介绍,国外的捐款大量增加。1942年9月,行政院决定终止路易·艾黎中国工业合作社技术专家的职务。1944年,“工合”运动总体上走向衰落。  凤县建立1940年起,路易·艾黎开始在全国各地兴办培黎学校,目的是为“工合”徒工和难民子弟教授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命名为培黎,意思是“为中国的黎明培养人才”。培黎学校的座右铭是:创造、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宝鸡凤县双石铺有“工合”中心,路易·艾黎在延安的建议下,在这个山区小镇开办培黎学校,和中心一起,成为人民游击队的工业基地。  在宝鸡凤县双石铺镇柏家坪村西边的山坡上,路易·艾黎利用原有的三间房子建了学校,自己也住在这里。学校有十几名学生,一名校长负责。但因为条件艰苦,1941年一年中相继有八任校长弃职。而第九任校长就是后来与路易·艾黎一起迁校去甘肃山丹,并在那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国青年乔治·何克。  艾黎和何克起早贪黑,努力工作,集中精力培训工农子弟。他们认为,这不但能够证明技术领导人是可以从工人阶级和农民中培养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批习惯于集体劳动的技术熟练的人,可以派到任何地方参加建设。 西迁甘肃由于艾黎被国民党定为亲共危险分子,他在双石铺受到了来自政治上的压力。 1942年9月21日,重庆国民政府发电到双石铺,通知艾黎:“行政院决定终止你在中国工业合作社技术专家的职务。” 1943年 8月 19日,陕西省政府向凤县发出密令:“外侨艾利(黎)行迹诡秘,即交由新镇长秘密监视,并电中央设法调离该地。”而培黎学校的学生也被地方政府勒令参加国民党青年团。经过对时局的分析,他决定继续办学,为反法西斯战争保存实力。但学校必须搬迁,带着钱和机器离开国民党势力统治下的宝鸡。 1945年4月,在朋友的建议下,艾黎和何克带领部分学生和机器设备,迁往甘肃省山丹县。1953年,学校迁至兰州市安宁区,更名为兰州培黎石油学校。2006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兰州城市学院。

路易·艾黎的人物成就

4. 路易·艾黎的主要作品

出版时间作品名称作品题材1948年《工合》诗集1950年《山丹笔记之页》散文1953年《京戏》散文1955年《充满生气的北京的片断》散文1957年《今日中国》散文1957年《外蒙古之行》散文1966年《洪湖精神》散文2003年《艾黎自传》自传

5. 路易的人物经历

路易·德·波音提·都·拉克于1766年生于法国一个天主教家庭(由其姓氏推测为一贵族家庭)。在路易很小的时候,普都拉一家举家迁往新大陆,定居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附近。在这里他们经营了两座蓼蓝种植园,并以家族姓氏将其命名为“普都拉庄园”,路易的父亲死后该种植园就由路易接管。1791年,路易家里发生了一场悲剧,这场变故与之后路易变成吸血鬼有很大关系。路易的幼弟保罗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自其十二岁起就不再愿意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只愿意向上帝祈祷,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路易出于对保罗的爱为他修建了一所小礼拜堂,于是保罗就开始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礼拜堂里向上帝祈祷。终于有一天,保罗来到路易的书房,告诉路易说他看到了幻像:圣多明各和圣母马利亚对他说要把他们的所有家产都卖掉,然后用这笔钱在法国为上帝工作。而路易完全不相信弟弟的话,并嘲笑了他,随后二者发生激烈争执。后来保罗悲伤地离开路易的房间,并在几分钟之后摔下楼梯死去了。此后,路易一直认为保罗的死是他的过错,甚至连他的母亲、妹妹都这么想,教区里流言四起,牧师和警察也都找上门来。路易只是一心沉浸在震惊及绝望中,对弟弟的死充满自责和悔恨,后来变成了“想死又没有勇气自杀的人”,希望能够有人来杀死自己。结果他邀请到的却是一个吸血鬼——莱斯特·德·莱昂柯特。在《夜访吸血鬼》一书中,路易说莱斯特是为了得到自己的种植园把自己变成吸血鬼的;而在《吸血鬼莱斯特》一书中,莱斯特说自己是“命定地爱上了他”,所以才想把路易变成吸血鬼,并且在之后莱斯特写的书里,他都把路易称作Lover。莱斯特把路易变为吸血鬼后,二人和莱斯特的父亲一起生活在普都拉庄园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庄园里的奴隶们渐渐察觉了二人的异样,并猜测到了他们本来面目——吸血鬼。1795年的一个晚上,由于路易听到了奴隶们的传言,他向莱斯特提议搬到新奥尔良城里去。但莱斯特不愿意放弃在普都拉的奴隶主生活,加之莱斯特的父亲此时已得了重病,可能活不成了,他就拒绝离开普都拉。就在两人争执不下之时,庄园里的奴隶渐渐聚拢在房子周围,偷听他们的谈话,准备伺机而动杀死他们。情况越来越紧急,他们必须赶快离开普都拉。莱斯特要求路易杀死老人,然后他们对庄园里的奴隶进行屠杀,路易把普都拉庄园付之一炬。这次事件之后,路易和莱斯特搬到了新奥尔良城里居住。在路易成为吸血鬼后,他逐渐发现自己与莱斯特之间的隔阂愈来愈深。【以下内容分析主要以《夜访吸血鬼》中路易的角度为准】首先路易认为莱斯特是个不称职的“老师”,不能在自己刚刚变成吸血鬼的时候耐心、正确的引导自己(从后面的书中可以看到这也不能怪莱斯特,他是刚被初拥就被抛弃了,一切都靠自己摸索),只是一味的用一种粗暴、直接的方式交给自己各种技巧;其次,路易还对莱斯特对待生命的态度表示厌恶:路易认为每次吸血都是一次至高无上的感受,“是在感受另一个生命,而更多的是在感受另一个生命的消失。随着他的血液慢慢消失,那是一次又一次对我自身生命消失的感受”,而莱斯特总是粗暴地夺人性命,把这当做是对世界的报复;还有,路易把变成吸血鬼这件事看成是生命中最神奇的经历(‘我吸血鬼的本性是我生命中最辉煌的经历,在此之前,一切是混沌、迷乱的,我为人的一生就像一个瞎子从这件实物摸索到那件实物。正是在我变成吸血鬼之后,我才第一次对生命产生了崇敬的心理;在变为吸血鬼之后,我的眼里才有了活生生的、跳动着的人类。我从来不了解生命,直到鲜血涌进我的双唇,流过我的双手(我才知道什么是生命)!’),他利用新获得的超自然的视力和听觉,全身心的体会自然和生命之美,而莱斯特却似乎对这一切无动于衷;最后,路易与莱斯特的另一个矛盾在于:路易总是在不停地追问,追问吸血鬼的源头、追问其存在的意义、追问上帝与魔鬼,而莱斯特却总是不停地拒绝回答(从《吸血鬼莱斯特》中得到的解释是:莱斯特这么做是在信守自己对玛瑞斯的承诺)。再加上莱斯特总是以一种嘲笑、讽刺的态度对待路易,这就更加深了二者之间的隔阂。1795年,在他们来到新奥尔良之后路易决心要摆脱莱斯特,他要去找其他的吸血鬼。一个雨夜,饥饿的路易在一间小屋里发现了克劳迪娅(吸血鬼克劳迪娅)并吸了她的血,但由于被莱斯特发现,路易放下濒死的克劳迪娅逃走了。第二天晚上,莱斯特为了挽留路易把克劳迪娅变成了吸血鬼。路易出于对克劳迪娅的爱以及愧疚感留了下来,克劳迪娅成了路易和莱斯特的“女儿”,他们三人住在皇家大道上的一栋公寓里长达65年。虽然克劳迪娅的身体永远保持着5、6岁的小女孩模样,她的心智却逐渐成熟。她为自己永远长不大的身体感到痛苦,并开始怨恨把她造就成这副摸样的人。但她发现自己始终无法憎恨路易,于是就把所有的恨意转嫁到莱斯特身上,诱骗莱斯特喝下死人的血,用刀割开莱斯特的喉咙,“杀死”了莱斯特,并把他的“尸体”扔进了沼泽。莱斯特“死”后。路易和克劳迪娅计划着到欧洲寻找吸血鬼,就在他们准备离开新奥尔良的那天晚上,莱斯特突然出现在他们皇家大道上的公寓里。路易和克劳迪娅拼命抵抗,点燃了那栋公寓。他们从着火的公寓里逃了出来,把莱斯特留在了一片火海中。他们先坐船来到中欧寻找吸血鬼,但却只找到一些没有大脑的吸血僵尸。在心灰意冷的情况下他们来到巴黎,并在这里遇到了阿曼德一伙吸血鬼。这些吸血鬼住在吸血鬼剧院,平时靠演出吸血鬼剧目掩人耳目。路易被博学而又古老的阿曼德吸引,认为自己可以从他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阿曼德也被路易的人性、激情和求知欲所吸引,二人越走越近。克劳迪娅认为路易要离开自己,就让路易给自己制造了玛德琳(这件事有阿曼德从中作梗)。可就在这时,莱斯特又出现了,他并没有死于那场大火,只是变得异常虚弱、伤痕累累。他跟着他们来到巴黎,并把路易和克劳迪娅的所作所为告诉了阿曼德一伙。于是剧院里其他的吸血鬼发现了路易和克劳迪娅企图杀死他们制造者的罪行,就把他们两人以及玛德琳抓起来,要置他们于死地。克劳迪娅与玛德琳被曝露在阳光下化为灰烬,路易则是被装入棺材封在了石墙里,之后被阿曼德救了出来。获救后,路易为了给克劳迪娅复仇,烧毁了吸血鬼剧院,杀死了里面所有的吸血鬼。阿曼的由于事先得到了路易的警告而幸免于难。之后,路易和阿曼德离开巴黎周游世界。但由于克劳迪娅的死,路易变得心灰意冷,不再拥有激情、不再追寻人性,成了真正的吸血鬼。后来阿曼德告诉路易莱斯特在吸血鬼剧院被烧毁的的前一晚已经离开,并没有死,于是他们一起回到新奥尔良。在1920年代的新奥尔良,路易在一栋破败的房子里见到了虚弱颓废的莱斯特。莱斯特希望路易留下来,但被路易拒绝了(在《吸血鬼莱斯特》一书中,莱斯特说这个“重逢”的故事是路易捏造的)。阿曼德原本以为这个关于莱斯特的消息能让路易的内心重新产生激情,哪怕是仇恨也好,但路易却告诉他自己“什么感觉也没有”。阿曼德看到当初路易吸引他的种种特质已经不复存在,便离开了路易。1976年,路易在旧金山接受了记者丹尼尔·马洛伊的采访,访谈记录以小说形式出版,就是《夜访吸血鬼》。1984年,莱斯特从地下沉眠中醒来,出版了《吸血鬼莱斯特》一书,并要在旧金山开一场演唱会。在1985年莱斯特演唱会举办前夕,路易找到了莱斯特,回到了莱斯特身边,试图劝阻莱斯特。第二天演唱会结束后,在黎明时分,莱斯特被吸血鬼女王阿卡莎带走。路易与其他的吸血鬼聚在一起,担心着莱斯特以及女王可能给他们带来的灾难,并在之后与女王“作战”。女王事件结束后,剩下的吸血鬼都住在阿曼德的夜之岛上,期间路一回了一次他们在新奥尔良皇家大道上的公寓,因为杰西(曾是泰拉马斯卡的成员,马赫特的后裔)曾在这里看到了克劳迪娅的鬼魂。莱斯特尾随路易来到新奥尔良,并带路易来到伦敦泰拉马斯卡的总部,造访了大卫·塔尔伯特。在《肉体窃贼》这本书中,路易总是选择住在新奥尔良城里的一些破败的小屋里,拒绝过现代化的、奢侈的生活,只是偶尔探望一下住在闹市区的莱斯特。1991年,莱斯特遇见了肉体窃贼詹姆斯。詹姆斯告诉莱斯特说可以把自己偷来的凡人身体与莱斯特交换,莱斯特很感兴趣想要试一试,于是就把自己想交换身体的想法告诉了路易,没想到却遭到路易的坚决反对。当莱斯特不顾劝阻、执意与詹姆斯交换肉体之后,发现上了詹姆斯的当。贫病交加之中,莱斯特又找到路易,希望路易能把自己现在所占有的身体转变为吸血鬼,路易坚决、甚至是无情的拒绝了他。当莱斯特夺回自己的身体后二人在一所大教堂里碰了面,莱斯特邀请路易回皇家大道和他同住,路易坦承在莱斯特离开后生活如地狱一般并请求莱斯特原谅他。此后路易搬回皇家大道帮助完成公寓的后期装修工作,莱斯特去巴巴多斯把大卫变成吸血鬼。当莱斯特从巴巴多斯回来后,路易、莱斯特、大卫三人决定去里约热内卢参加狂欢节。《恶魔迈诺克》(1994年)中,莱斯特跟迈诺克游历了天堂和地狱之后发了疯,路易陪在他的身边并最终领莱斯特回家。《梅瑞克》(1999年)中,路易通过大卫请求女巫梅瑞克召唤克劳迪娅的灵魂。梅瑞克帮助路易召魂后,路易企图自杀,并在自杀前把梅瑞克变成了吸血鬼(梅瑞克施法让路易爱上了她)。此前的莱斯特一直处在昏迷之中,当路易在阳光下自杀后,莱斯特从昏睡中醒来,用自己强大的血液把路易救活。后来,由于受到泰拉玛斯卡的威胁,路易、莱斯特等四人被迫离开新奥尔良。至此,路易从吸血鬼编年史中退场。在此插入一点,就是有关于路易最初为何拒绝吸食人类的血液。对于人类生命的敬重是原因之一,而按照书中路易自己的说法,还有另一个原因。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但是……你说过莱斯特不该让你先杀人,你的意思是不是……你觉得那是个美学选择,而不是个道义选择?’‘我那时觉得这是个美学选择,我愿把对死亡的认识分为不同的阶段。动物的死能带给我快感,是一种体验,使我对死亡有个初步认识,而人类死亡的体验则要留待更成熟阶段去认识。但这也是个道义选择,因为美学的选择是与道义有关的。’‘我不明白,’男孩说道,‘我还以为美学也完全可以是非道义的。不是常听人说,画家抛开妻儿才好尽兴绘画吗?还有罗马在燃烧的时候,尼禄在弹竖琴,不是吗?’‘这两种情况都是符合道义的。在艺术家的心里,两者都是更高层次的美。矛盾只存在于艺术家的道义与社会的道义之间,而不在于美与道义之问。不过人们往往不理解这一点,因而才会造成浪费,甚至产生悲剧。比如一个画家,从店里偷了颜料,就会觉得自己做了迫不得已却不道德的决定,于是便觉得自己毫无面子可言,接着就是消沉,丧失责任心,好像道义是一个玻璃的世界,轻轻一碰就会打成碎片。不过那时我并不关注这一点,我还不了解这些。我想我杀动物只是出于美学的原因,至于我本质上是否该受到谴责这类道德问题,我是退避三舍的。’”比较小说和电影《夜访吸血鬼》中的路易声明:本部分内容仅以《夜访吸血鬼》小说和电影为背景。路易在小说和电影中的形象和经历还是有所不同的。形象方面,小说中的路易不管作为人还是吸血鬼,都是绿眼、黑色卷发;而电影中的路易作为人时是蓝眼睛,变成吸血鬼后眼睛才变为绿色,并且头发一直是棕色的直发。经历方面,小说中的路易是因为弟弟保罗的死亡而痛不欲生,而电影中的路易则是因为丧妻丧子之痛而一心求死。虽然后者的设定更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但人物感情上除了悲痛和绝望之外少了悔恨、愧疚、负罪之感,也少了宗教因素(这点实际上对路易之后的感情发展很重要),因此为后面路易变成吸血鬼所做的感情铺垫稍显单薄、不够有说服力。除以上提到的两点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不同之处有些已在之前略有提及,而未提及的在此也不再赘述。最后再解释一点。有些看过电影的观众会对路易这个人物不满:当初是路易自己同意变成吸血鬼的,后来为什么又埋怨莱斯特?还有的观众会说:路易不像个吸血鬼,太迷恋人性而变得绝望,既然如此当初为什么还要变成吸血鬼?从电影里看确实如此,但如果从小说里看就不一样了。一、小说中的路易的确是在抱怨莱斯特,但并不是针对莱斯特把自己变为吸血鬼这件事。前面提到过,路易把变成吸血鬼这件事看作是“最辉煌的经历”,可见这并不使他感到痛苦,也就没有必要向来斯特抱怨。他对莱斯特不满的地方在于:一是莱斯特不懂得尊重生命、欣赏世界的美,把一切都当做报复。再加上二人性格上的差异、莱斯特对待路易的态度,就更使路易对莱斯特更加不满;二是莱斯特总以“还有许多东西没教给你”为借口把路易栓在身边却又什么也不说。二、路易的绝望不仅仅是来自“人性”与“吸血鬼本性”的矛盾。这种绝望也来自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路易一直在探寻吸血鬼的来源、存在的意义以及自身的归属(上帝还是魔鬼),但却总是找不到答案。作为吸血鬼,他既注定被人类社会排斥,又无法在吸血鬼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信仰,永远徘徊在一个边缘的、不被认可的和自我否定的位置上。另一方面,由于永生的孤独,路易希望与莱斯特有更多的交流,因为莱斯特是他唯一所知的吸血鬼。但由于种种原因,二者之间总是存在一道屏障,这使路易逐渐难以忍受,从而产生了离开的念头,于是莱斯特就在此时制造了克劳迪娅。

路易的人物经历

6. 路易·艾黎的获得荣誉

1982年,艾黎被授予“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同年被新西兰政府授予“英国女王社会服务勋章”。1985年,甘肃省政府授予艾黎“荣誉公民”称号。

7. 路易·艾黎的一生有哪些传奇?

“为中国革命事业尽力的国际朋友有千千万万,像艾黎同志那样五十年如一日,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我们创业的时期,在我们胜利以后,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这是总设计师对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的评价。

1987年,时年90岁艾黎在北京与世长辞,他把一生中一点一滴积累的价值连城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留给后人的只有一本《艾黎自传》。在这本自传中, 艾黎记载了许多为中国革命作过贡献的外国朋友的事迹, 而对自己的功劳却只字未提。
如今,我们将他列为中国国际十大友人之一。
1918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名来自新西兰远征军的士兵路易·艾黎正在和法国的中国山东劳工一起奋战在阵地,彼时在欧洲战场上的,还有晏阳初。
他们从三月下旬到四月初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守住了阵地,21岁的路易·艾黎甚至获得了原威尔士亲王勋章。
中国劳工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却得不到应有的荣誉,这给了艾黎很深的触动。1926年随着中国北伐战争的不断推进,中国国内的消息不断传到艾黎的耳朵里,于是他决定去中国看看具体情况。1927年4月21日,年仅30岁的路易·艾黎远涉重洋,前往中国。

此时的上海处于列强环伺之下,各国列强争相划分租借地,黄浦江水面上横陈着外国军舰,阴影笼罩着整个上海,繁华之下是一片危机四伏。在上海工作工作期间,艾黎深入群众,同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里巨大的贫富差距使艾黎感到吃惊,宏伟的建筑里仅仅住着人数不多的富豪,而大量的穷人却在狭窄、拥挤、臭气熏天的弄堂里艰难生存。
此时他的工作,是在法租界先后担任了防火督察、工业督察长等。按照职位性质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殖民主义士兵,但他却深深同情中国的人间疾苦。
艾黎利用节假日先后到山西、内蒙、陕西、山东、河南等省份游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使艾黎对中国当前所受的屈辱感到惋惜和愤怒,他渴望为中国做些什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内蒙、山西、甘肃、山东不断爆出灾情,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艾黎利用自己休假的时间参加中国的救灾活动,亲眼目睹了人民的悲惨处境以及许多社会不平等现象。正是因为艾伦在中国的种种见闻,使他坚定了为中国革命事业做贡献的决心。
1932年,经人介绍艾黎与宋庆龄相识,并在宋庆龄的倡导下组建了外国人在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艾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撰写了大量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文章发往国外,这些文章对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处境,宣传中国革命起了重要的作用。
路易·艾黎坚决地说:“我们任何人切不可保持中立,每一个认清这场战争的国际人士,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战争中。”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艾黎一直投身于抗日战争中,协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此时的中国受到日本的全面进攻,大量人口死于战争,农田荒芜,机器被毁,工厂被炸。中国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由于工厂开工不足,不能给抗战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中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
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组织有效的经济力量支持抗日,艾黎四处奔波,与斯诺等人多次交谈,决定组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1938年4月,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工业合作社促进委员会”,简称“工合”。说起来,“工合”这一简称还有一定寓意呢。所谓“工合”,用英语翻译出来就是“Working together”,即“一起工作”,这两个字既表达了大家一起工作又代表了当前所发起的工业运动和合作社行动。
1938年8月,在宋庆龄等人的支持下,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工合,在武汉成立,孔祥熙任理事长,艾黎为行政院负责工合事务的技术顾问。洛阳、宝鸡、成都、赣州也相继建立了办事处。“努力干、一起干”是合作社的口号,大家在这一口号的带动下,干劲十足,生产出大批物资投入市场。
工合组织兴办的主要是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也不高的化工,面粉、造纸等行业。这些行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便于避开敌人的轰炸。事实证明,艾黎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他的理念适应了战时发展需要,工合事业迅速发展。到1940年10月,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已在全国16个省建立了 2400 多个各类合作社,从业人口约 2 万 人。
在抗日战争严峻的形势下,艾黎和一些国际友人建立的工合组织不仅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资支持还安置了大批失业工人。越来越多的人在艾黎的带动下参加工合运动,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动荡的时局下连开办一个小工厂都尤为不易,更不用说开展工合运动,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艾黎才懂。1938年工合运动开始到1944年工合运动衰落,看似只有短短的六年时间,但对艾黎来说却是极其艰苦的六年。
六年间,艾黎除了要经常到重庆的工合总部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还要到各地视察工作,他的身影遍布各地。艾黎总是亲力亲为,大事小事都要过目。正是在他这种严谨细致的监督之下,各地的物资得以有效调配。当时交通、通信设施都很落后,日军还时不时的进行轰炸和搜查,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失去生命。但艾黎还是靠着惊人的毅力到各地视察工作,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百姓的需求,尽最大努力为当地人民提供帮助帮助。
工合运动的不断发展不但给国统区提供了必备物资,同样也给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人才。再加上艾黎曾三次到访延安,且工合事业得到了先辈们的充分肯定。1939年艾黎甚至在先辈们的邀请下先后去往延安等地协助兴办兵工企业。
艾黎的种种行为最终招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满。国民党当局不仅停止了向合作社拨款,还加大对工合的控制,甚至暗中搞破坏,一些合作社社员也受到审讯和监禁。艾黎不仅要到各地视察,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之周旋。1942年9月国民党政府撤销了艾黎工合技术顾问的职务
为了介绍路易·艾黎在中国的感人事迹,他的好友斯诺在1941年2月8日出版的美国《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路易·艾黎—建设中华的猛士》的文章。斯诺在文章中充分肯定了艾黎自己甘做“中国的头号白人苦力”的精神。通过斯诺等人的大力宣传,中国工合组织收受到了国际社会极大的支持和关注。如今,翻开美国词典,你会发现这样一个词条“GUNG HO (工合)”,这正对艾黎工合事业的极大肯定,也是团结、合作、勇敢、开拓的象征。
工合要发展,必须要有大量从事工合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所以艾黎在兴办工合事业的同时也积极组织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1942年艾黎被国民党当局撤销职务后便全心全力开始教育事业。
1942年以后, 艾黎同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陕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之所以取名为“培黎”,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使艾黎深受感动和启发的一位他的美国朋友约瑟夫培黎,另一方面也有“为中国的黎明而培训新人”的意思,希望为中国革命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这是学校是目标和方向。
1944年, 该校迁到甘肃省山丹县, 一度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 设有近20个供学生实习的生产组, 实行半工半读、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针, 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艾黎终身未婚, 却收养了一些贫苦百姓和革命者的后代。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年代, 艾黎全心全力抚养把他们抚养成人, 并把他们培养成有技术的人才。艾黎在孩子们心中一直是“慈父”的形象,学校的孩子有些太小,生活不能自理,艾黎就像亲生父亲一样照顾他们的起居。他还亲自给孩子们剪头发,督促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艾黎常常说:“作为一家之主, 责任就是照顾好你们。”
艾黎创办的学校给时局动荡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容身之地,使他们免于流落街头。在“努力干, 一起干”,“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种工合精神的指导下,艾黎培养出了大批有高度事业心、责任感, 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
这些孩子们茁壮成长,成为了祖国栋梁,而路易艾黎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应当被我们永久的纪念。
事实也正是如此,后人为了纪念艾黎,保留了他在上海的寓所和在陕西宝鸡凤县双石铺柏家坪的窑洞,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这里参观。2017年中国和新西兰双方共同举办了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到达中国90周年、逝世30周年纪念活动。2019年11月25日,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举行了路易·艾黎诞辰122周年及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成立80周年的纪念活动。
艾黎在《人怎样才能富有》一诗中写道:
人的一生何等短暂
就像一阵风一掠而过
有的人留下万贯家财让懒散的儿孙恣意挥霍
而真正的富有应该是为同代人的幸福竭尽所能
除此还能理解成什么?
时光匆匆,人生如风掠过,路易·艾黎这个名字却像时间长河里的一眼清泉, 濯洗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

路易·艾黎的一生有哪些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