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原因有哪些

2024-05-18 17:52

1.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原因有哪些

1、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现在GDP世界第二,自然有大量的银子发展科技,而且投入的银子也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2、中国政治稳定,所以可以发展科技。而国内市场巨大,投入就可以有产出,所以高科技企业加大投入,例如华
为等,每年投入几十亿美元发展科技。
3、中国国情,使我国可以集中能力办大事,例如嫦娥、神舟、高铁、大飞机就是代表。
4、中国的国家大,人口多,使中国有足够的国内市场,国内市场赚到的钱,可以促进科技发展。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航天业进步。
5、中国人民勤劳,可以加班加点干活,最终建设祖国。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原因有哪些

2. 中国在建国以来在工业和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建国初两三年,中国着手恢复在战争中已陷入崩溃的经济并创历史新高1953,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重点在工业,到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主要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这些重要项目都主要在东北地区!交通运输业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沟通了西藏和各地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后来的一些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设起来,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到1965年,石油已经全部自给,电力工业增长很快。改革开放之后,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近年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 农业方面:到1952年底,土改基本完成!到1958nian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但他是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我国农业又一次大发展,而今,农业税的免除更是为和谐农村的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部

农业技术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 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 (13) 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

3. 中国在建国以来在工业和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工业:我国建立了独立和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规模世界第一。我国的工业规模经过六十三年的发展,位居世界第一。(工业产值和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已经十六年)。有五百多种主要工业品位居世界前列,其中钢铁、煤炭、汽车、发电、水泥、化纤、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电子计算机、手机等235种主要工业品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工业企业总资产跟据估算61万亿(约10万亿美元).我国的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飞跃。1952年我国工业企业的设备平均技术水平相当于美国1890年,英国1881年,日本1905年,德国1895年,苏联1913年的水平比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平均落后七十年至四十年。我国当时工业门类残缺不全,特别是生产资料部门基础很薄弱。重工业不发达,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现代经济建设。1949年我国的钢铁产量15.8万吨,仅相当于瑞士的水平,钢铁品种几百种。现在我国的钢铁产量达5-6亿吨,能冶炼十余万个品种和型号的钢铁产品。宝钢更是世界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指标位居前列的一流钢铁企业。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新型战略产业迅速发展。我国在1976年就成为世界机床生产大国,普通机床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高技术含量的机床当时国内才刚刚起步。到今天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机床生产大国和强国。世纪之交,国内75%的数控机床需要进口,而今天我国75%的数控机床能自己生产。2002年之后国家加强了包括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精密仪器、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当然面对成绩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我们的路还很长,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我们要学习要追

中国在建国以来在工业和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4. 中国在建国以来在工业和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直到建国前夕,历史造成的四川交通闭塞和困难的状况都改变不大。全省只在重庆市附近有两段运煤轻便铁路,总长不过85公里,而且不对外营运;公路不仅数量少,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线路质量低劣,车辆既少又破旧;内河航道除长江宜宾以下河段和嘉陵江合川至重庆段有机动船行驶外,其余河道上全是用古老的交通工具木帆船运输;民用飞机航线少,航班稀,且票价异常昂贵,非一般人所能享用。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了尽快改变四川交通的极端落后面貌,十分重视四川交通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铁路、公路、内河和民航的建设。建国以来,四川交通建设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这一时期四川交通建设以恢复旧线和建设新线为主,又特别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铁路新线的修筑上。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1957年底宝成铁路全线交付营运;修建了川藏、成阿、宜西、渝南等骨干公路;并重点整治了川江航道,特别是川江的宜宾—重庆段;民航方面,除恢复原有航线和修复、改建、扩建机场外,又开辟了重庆和成都到首都北京的航线以及成都到拉萨的航线。此期间四川交通建设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步子稳和投资效益高,对迅速改变四川交通落后面貌产生了很大作用。
“二五时期”。为适应当时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四川交通建设曾出现了一个“全民动手,遍地开花”的热潮。1958年川黔铁路破土动工,随后内昆铁路开始建设,与此同时,省内许多地方还掀起了地方办铁路,厂砖建专用线的热潮。公路建设方面,县、道公路和大道发展很多很快,社会上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运输工具增加了很多。这阶段交通建设的积极成果是,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路线向新兴工矿区、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延伸,因而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全省运网布局的日趋合理。这阶段交通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各地交通建设多为一轰而上,并非量力而行,既缺乏长远规划和全盘考虑,又不讲究经济效益,因而新建线路质量差,重复建设和有始无终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造成不少“后遗症”。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建设重点转向内地,四川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随着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和外地大批重点厂、矿、国防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迁入四川,全省的交通建设重点也移到以修筑成昆铁路和金沙江渡口段河道为主的川西南地区运网的建设上。
“四五”“五五”时期。省境内除有少数新线(如襄渝铁路)在继续进行建设外,四川交通建设重点主要放在对已有线路的技术改造和运输工具、设备的更新上。继宝成线1975年实现全线牵引电气化之后,成渝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也于1985年完工;省内大部分干线公路已加铺了黑色路面;川江已实现了航标灯电气化,重庆等港口的设施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客货吞吐量增加;民航扩建了成都双流等机场,增加了客机和增开了航班。
进入80年代以来,四川交通运输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动向:除中央和省交通部门外,地方交通部门以及非交通系统的企事业单位,集体或个人,纷纷集资集股,新建或扩建线路,购置车辆船舶,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本地区的交通运输紧张问题。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讲求实效的全民办交通的热潮。
直到建国前夕,历史造成的四川交通闭塞和困难的状况都改变不大。全省只在重庆市附近有两段运煤轻便铁路,总长不过85公里,而且不对外营运;公路不仅数量少,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线路质量低劣,车辆既少又破旧;内河航道除长江宜宾以下河段和嘉陵江合川至重庆段有机动船行驶外,其余河道上全是用古老的交通工具木帆船运输;民用飞机航线少,航班稀,且票价异常昂贵,非一般人所能享用。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了尽快改变四川交通的极端落后面貌,十分重视四川交通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铁路、公路、内河和民航的建设。建国以来,四川交通建设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这一时期四川交通建设以恢复旧线和建设新线为主,又特别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铁路新线的修筑上。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1957年底宝成铁路全线交付营运;修建了川藏、成阿、宜西、渝南等骨干公路;并重点整治了川江航道,特别是川江的宜宾—重庆段;民航方面,除恢复原有航线和修复、改建、扩建机场外,又开辟了重庆和成都到首都北京的航线以及成都到拉萨的航线。此期间四川交通建设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步子稳和投资效益高,对迅速改变四川交通落后面貌产生了很大作用。
“二五时期”。为适应当时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四川交通建设曾出现了一个“全民动手,遍地开花”的热潮。1958年川黔铁路破土动工,随后内昆铁路开始建设,与此同时,省内许多地方还掀起了地方办铁路,厂砖建专用线的热潮。公路建设方面,县、道公路和大道发展很多很快,社会上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运输工具增加了很多。这阶段交通建设的积极成果是,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路线向新兴工矿区、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延伸,因而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全省运网布局的日趋合理。这阶段交通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各地交通建设多为一轰而上,并非量力而行,既缺乏长远规划和全盘考虑,又不讲究经济效益,因而新建线路质量差,重复建设和有始无终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造成不少“后遗症”。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建设重点转向内地,四川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随着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和外地大批重点厂、矿、国防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迁入四川,全省的交通建设重点也移到以修筑成昆铁路和金沙江渡口段河道为主的川西南地区运网的建设上。
“四五”“五五”时期。省境内除有少数新线(如襄渝铁路)在继续进行建设外,四川交通建设重点主要放在对已有线路的技术改造和运输工具、设备的更新上。继宝成线1975年实现全线牵引电气化之后,成渝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也于1985年完工;省内大部分干线公路已加铺了黑色路面;川江已实现了航标灯电气化,重庆等港口的设施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客货吞吐量增加;民航扩建了成都双流等机场,增加了客机和增开了航班。
进入80年代以来,四川交通运输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动向:除中央和省交通部门外,地方交通部门以及非交通系统的企事业单位,集体或个人,纷纷集资集股,新建或扩建线路,购置车辆船舶,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本地区的交通运输紧张问题。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讲求实效的全民办交通的热潮。
从1950年到1988年,四川交通运输建设投资总额达108.71亿元,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2.4%,其比重仅次于工业,居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的第二位。从交通系统内部来看,对铁路建设投资最大,达62.88亿元,占全省交通建设投资的57.8%。
从目前来看,四川在全国是交通运输有一定发展的一个省。就运输线路长度来说,四川铁路、公路、内航通车或通航里程占全国运网总里程的6.67%。其中,铁路营运里程约占全国5.1%,低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而高于其余省区;公路通车里程占全国9.45%以上,名列全国各省区之首;内河航道里程约占全国7.93%,仅次于江苏、广东、浙江、湖南等省。但从铁路网密度和客货运量等来看,四川交通运输的发展程度则比较低。四川铁路网密度为48.0公里/万平方公里,低于全国70.3公里/万平方公里的水平,在各省区中列倒数第六位;公路网密度列全国第二十位。四川各种运输工具的客运量虽然占全国总客运量的8.18%,但旅客周转量只占全国的5.84%;货运量占1.10%,而货物周转量仅占全国的1.78%。

5. 中国在建国以来在工业和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直到建国前夕,历史造成的四川交通闭塞和困难的状况都改变不大。全省只在重庆市附近有两段运煤轻便铁路,总长不过85公里,而且不对外营运;公路不仅数量少,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线路质量低劣,车辆既少又破旧;内河航道除长江宜宾以下河段和嘉陵江合川至重庆段有机动船行驶外,其余河道上全是用古老的交通工具木帆船运输;民用飞机航线少,航班稀,且票价异常昂贵,非一般人所能享用。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了尽快改变四川交通的极端落后面貌,十分重视四川交通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铁路、公路、内河和民航的建设。建国以来,四川交通建设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这一时期四川交通建设以恢复旧线和建设新线为主,又特别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铁路新线的修筑上。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1957年底宝成铁路全线交付营运;修建了川藏、成阿、宜西、渝南等骨干公路;并重点整治了川江航道,特别是川江的宜宾—重庆段;民航方面,除恢复原有航线和修复、改建、扩建机场外,又开辟了重庆和成都到首都北京的航线以及成都到拉萨的航线。此期间四川交通建设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步子稳和投资效益高,对迅速改变四川交通落后面貌产生了很大作用。
“二五时期”。为适应当时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四川交通建设曾出现了一个“全民动手,遍地开花”的热潮。1958年川黔铁路破土动工,随后内昆铁路开始建设,与此同时,省内许多地方还掀起了地方办铁路,厂砖建专用线的热潮。公路建设方面,县、道公路和大道发展很多很快,社会上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运输工具增加了很多。这阶段交通建设的积极成果是,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路线向新兴工矿区、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延伸,因而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全省运网布局的日趋合理。这阶段交通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各地交通建设多为一轰而上,并非量力而行,既缺乏长远规划和全盘考虑,又不讲究经济效益,因而新建线路质量差,重复建设和有始无终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造成不少“后遗症”。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建设重点转向内地,四川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随着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和外地大批重点厂、矿、国防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迁入四川,全省的交通建设重点也移到以修筑成昆铁路和金沙江渡口段河道为主的川西南地区运网的建设上。
“四五”“五五”时期。省境内除有少数新线(如襄渝铁路)在继续进行建设外,四川交通建设重点主要放在对已有线路的技术改造和运输工具、设备的更新上。继宝成线1975年实现全线牵引电气化之后,成渝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也于1985年完工;省内大部分干线公路已加铺了黑色路面;川江已实现了航标灯电气化,重庆等港口的设施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客货吞吐量增加;民航扩建了成都双流等机场,增加了客机和增开了航班。
进入80年代以来,四川交通运输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动向:除中央和省交通部门外,地方交通部门以及非交通系统的企事业单位,集体或个人,纷纷集资集股,新建或扩建线路,购置车辆船舶,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本地区的交通运输紧张问题。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讲求实效的全民办交通的热潮。
直到建国前夕,历史造成的四川交通闭塞和困难的状况都改变不大。全省只在重庆市附近有两段运煤轻便铁路,总长不过85公里,而且不对外营运;公路不仅数量少,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线路质量低劣,车辆既少又破旧;内河航道除长江宜宾以下河段和嘉陵江合川至重庆段有机动船行驶外,其余河道上全是用古老的交通工具木帆船运输;民用飞机航线少,航班稀,且票价异常昂贵,非一般人所能享用。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了尽快改变四川交通的极端落后面貌,十分重视四川交通事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铁路、公路、内河和民航的建设。建国以来,四川交通建设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这一时期四川交通建设以恢复旧线和建设新线为主,又特别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铁路新线的修筑上。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1957年底宝成铁路全线交付营运;修建了川藏、成阿、宜西、渝南等骨干公路;并重点整治了川江航道,特别是川江的宜宾—重庆段;民航方面,除恢复原有航线和修复、改建、扩建机场外,又开辟了重庆和成都到首都北京的航线以及成都到拉萨的航线。此期间四川交通建设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步子稳和投资效益高,对迅速改变四川交通落后面貌产生了很大作用。
“二五时期”。为适应当时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四川交通建设曾出现了一个“全民动手,遍地开花”的热潮。1958年川黔铁路破土动工,随后内昆铁路开始建设,与此同时,省内许多地方还掀起了地方办铁路,厂砖建专用线的热潮。公路建设方面,县、道公路和大道发展很多很快,社会上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运输工具增加了很多。这阶段交通建设的积极成果是,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路线向新兴工矿区、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延伸,因而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全省运网布局的日趋合理。这阶段交通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各地交通建设多为一轰而上,并非量力而行,既缺乏长远规划和全盘考虑,又不讲究经济效益,因而新建线路质量差,重复建设和有始无终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存在,造成不少“后遗症”。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建设重点转向内地,四川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随着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和外地大批重点厂、矿、国防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迁入四川,全省的交通建设重点也移到以修筑成昆铁路和金沙江渡口段河道为主的川西南地区运网的建设上。
“四五”“五五”时期。省境内除有少数新线(如襄渝铁路)在继续进行建设外,四川交通建设重点主要放在对已有线路的技术改造和运输工具、设备的更新上。继宝成线1975年实现全线牵引电气化之后,成渝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也于1985年完工;省内大部分干线公路已加铺了黑色路面;川江已实现了航标灯电气化,重庆等港口的设施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客货吞吐量增加;民航扩建了成都双流等机场,增加了客机和增开了航班。
进入80年代以来,四川交通运输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动向:除中央和省交通部门外,地方交通部门以及非交通系统的企事业单位,集体或个人,纷纷集资集股,新建或扩建线路,购置车辆船舶,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本地区的交通运输紧张问题。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讲求实效的全民办交通的热潮。
从1950年到1988年,四川交通运输建设投资总额达108.71亿元,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2.4%,其比重仅次于工业,居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的第二位。从交通系统内部来看,对铁路建设投资最大,达62.88亿元,占全省交通建设投资的57.8%。
从目前来看,四川在全国是交通运输有一定发展的一个省。就运输线路长度来说,四川铁路、公路、内航通车或通航里程占全国运网总里程的6.67%。其中,铁路营运里程约占全国5.1%,低于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而高于其余省区;公路通车里程占全国9.45%以上,名列全国各省区之首;内河航道里程约占全国7.93%,仅次于江苏、广东、浙江、湖南等省。但从铁路网密度和客货运量等来看,四川交通运输的发展程度则比较低。四川铁路网密度为48.0公里/万平方公里,低于全国70.3公里/万平方公里的水平,在各省区中列倒数第六位;公路网密度列全国第二十位。四川各种运输工具的客运量虽然占全国总客运量的8.18%,但旅客周转量只占全国的5.84%;货运量占1.10%,而货物周转量仅占全国的1.78%。全国平均每人年旅行次数为6.76次,而四川只有5.89次。

中国在建国以来在工业和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6.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取得了哪些经济建设成就?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主要有以下三点: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2.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3.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7.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取得了哪些经济建设成就

1. 建成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
2.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3.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设起来,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到1965年,石油已经全部自给;
4.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十年中,农村用电量增长了近70倍;
5.新建铁路八千多公里,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
6.尖端科技方面,成功试验了第一个原子弹,研制成功了结晶牛胰岛素;
7.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英雄模范人物。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取得了哪些经济建设成就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为生命扣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