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霍奇金淋巴瘤的介绍

2024-05-04 06:00

1. 纵隔霍奇金淋巴瘤的介绍

霍奇金病又名淋巴网状细胞肉瘤,是一种慢性进行性、无痛的淋巴组织肿瘤,其原发瘤多呈离心性分布,起源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以原发于颈淋巴结者较多见,逐渐蔓延至邻近的淋巴结,然后侵犯脾、肝、骨髓和肺等组织。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5岁以前很少发病,5岁以后逐渐增多,青春期发病率明显增多,15~34岁为高峰。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

纵隔霍奇金淋巴瘤的介绍

2. 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介绍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国内外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均显示,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虽然HL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NHL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NHL是一组具有较强异质性的淋巴细胞异常增值性疾病。从形态学和免疫学特征来看,NHL是人体淋巴细胞在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恶性增殖(克隆增殖)所形成的恶性肿瘤。恶性增殖形成的恶性细胞可来源于淋巴细胞整个分化进展的不同阶段,这些恶性细胞保持着与其分化位点相应的正常细胞极其相似的形态、功能特征和迁移形式,这就决定了不同类型NHL在生物学、组织学、免疫学及临床表现和自然转归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差异性。

3. 纵隔霍奇金淋巴瘤的检查

1.血象血象变化为非特异性,各种类型及各期之间差异很大,当病变局限时,血象可完全正常;在病变广泛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有贫血。晚期常有白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减少。周围血中偶可见司-瑞细胞。骨髓穿刺若找到司-瑞细胞,对诊断有特殊价值,但多不易找到。在病的Ⅲ或Ⅳ期可做骨髓活检,发现司-瑞细胞的阳性率较穿刺涂片高。在病变缓解时做血沉及血铜定量,若增高,是复发的指征。正常血清铜含量在学龄儿童为73~114μg/ml,此病皆增高,治疗缓解后则降至正常。2.胸部及纵隔X线断层摄征可发现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肺部浸润。3.下腔静脉造影和静脉肾盂造影前者可发现第二腰椎以上主动脉旁肿大的淋巴结,后者可显示输尿管是否移位,此外做腹部放疗时需了解肾脏位置。4.骨骼X线片以了解有无骨骼被侵犯5.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若增高提示有骨及肝转移的可能。6.必要做肝脾扫描和肝功能测定B型超声扫描对发现腹腔病变帮助很大。若高度怀疑腹腔淋巴结有病变时,可做剖腹探查,同时做脾脏切除,取腹腔和后腹腔淋巴结和肝组织做病理活检。

纵隔霍奇金淋巴瘤的检查

4. 纵隔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

1.遗传学异常在患病的同胞之间,有人类细胞抗原成分的过度表达,而且在许多报道中发现同一家庭可能会由2人或更多的成员患病,而且发病时间很接近,现有充分证据说明,遗传与霍奇金淋巴瘤有关,患者的兄弟姐妹中,其发病率可增加5~7倍,本病患者可有染色体异常,2.病毒感染目前研究更多的是感染性因素,因为多数患者均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其次为纵隔淋巴结;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为首发少见,考虑霍奇金淋巴瘤与呼吸道为侵入门户的感染因素(病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5. 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

 (1)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 是一种疱疹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超过90%。EBV感染在器官移植后或HIV感染时发生的NHL中发挥作用,EBV还与地方性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的发病明确相关,后者多见于非洲撒哈拉附近地区儿童。但EBV在其他类型NHL中的作用不十分明确。为了评估在一般人群中NHL的EBV基因阳性率,有人分析了几个大宗病例队列的EBV基因或基因产物。EBV在许多NHL亚型中都可以发现。3项研究已经报道,在NHL诊断前多年,血中即可检测到针对EBV抗原的异常类型抗体增高(提示病毒的激活),存在异常抗体类型者发生NHL的风险增加2~5倍。Rothman等的研究发现诊断前标本中既有EBV抗体增高又有高水平多氯联苯的病例中,NHL的风险增加了20倍以上。这些报道均表明亚临床免疫功能失调预示着NHL风险的增高,尚不清楚此时EBV是否在NHL发病中起直接作用。(2)嗜人T淋巴细胞I型病毒(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I,HTLV-I) 1977年日本学者报道以皮疹、肝脾大、血钙增高为特点的淋巴瘤患者。后证实是C型反转录RNA病毒,也称嗜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1)。同时还发现HTLV- 2病毒也可引起非霍奇金淋巴瘤,它也是一种反转录病毒类似HIV病毒。(3)人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 virus 8,HHV-8) 1994年Chang等从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组织中分离鉴定出HHV-8,它是所有类型卡波西肉瘤的病因。在原发胸腔积液的淋巴瘤和存在于体腔的淋巴瘤中常常发现该病毒,此类淋巴瘤主要见于HIV患者并且总是伴有EBV的感染。 (1)染色体易位 经过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NHL患者存在染色体方面的异常,因而成为恶性淋巴瘤患病的高危群体。累及Ig或TCR基因的、非随机发生的染色体易位是NHL的特征性改变,并且常常与特异的组织学亚型相关。这些易位的发生可导致某些原癌基因在Ig或TCR基因的调控下异常表达或异位表达,或者产生表达融合蛋白的基因,最终造成细胞的恶性转化。有的染色体易位形成独特的嵌合型基因,编码一个新的融合蛋白,如发生于40%~60%的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t(2;5)(p23;q35)。Dierlamm及同事描述了发生在边缘区淋巴瘤的t(11;18)(q21;q21),此易位使位于18q21上的MALT淋巴瘤易位基因1与位于11q21上的凋亡抑制基因2融合,转录翻译成融合蛋白。最后染色体易位可引起某些基因编码序列的断裂而发生结构改变,但较少见。(2)染色体缺失 染色体缺失导致抑癌基因失活也是淋巴瘤形成的原因,但相对少见。NHL常见的缺失在6号染色体的长臂,被假定是隐藏了一个未知的一癌基因位点,有时是唯一检测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由于使用的检测方法不同,不同的报道中发生率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缺失可能是NHL中继典型的易位之后第二位的细胞遗传学改变。6q缺失的存在也可能作为一个不良预后的指标。(3)染色体突变 在人类癌症中详细描述的p53基因同样在NHL中进行了研究。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点突变或缺失而造成该基因的灭活。在滤泡淋巴瘤中,p53突变已被证明与组织学转型及不良预后有关,并且可能是其原因。类似的与p53异常有关的不良预后见于套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 有学者提出一些生活方式增加NHL的风险,但依据甚少。例如,多数有关吸烟的研究报道与NHL仅有弱的关联或没有关联。染发剂曾被认为可以稍增加NHL的风险,但将早期的阳性研究资料汇集起来,发现NHL并未增加。之后的大宗人群研究也并未发现有关联。因此,使用染发剂似乎不是NHL的危险因素。15个发达国家联合进行的动物蛋白摄入研究最早发现了NHL患病风险与动物蛋白和脂肪的高摄入相关。随后,乌拉圭的一项研究报道,摄入红色肉类使NHL风险增加2倍以上。另一项研究表明,以牛肉、猪肉或羊肉为主菜和反式不饱和脂肪高摄入是NHL的患病风险增加了约2倍。NHL风险增高与牛奶高摄入之间的关系尚待证实。

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因

6. 纵隔霍奇金淋巴瘤的症状有哪些?

问题分析:纵隔霍奇金淋巴瘤有发热的症状的,会出现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有的会出现全身瘙痒,有的是饮酒后会出现酒精疼痛。
意见建议:最好尽快手术治疗,手术是一种机械手段,能暂时去掉大的肿瘤,不存在化疗耐药、放射抗拒等问题。

7. 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检查

临床检查必须十分仔细。特别是颈部淋巴结应仔细检查,最好站在患者身后仔细触诊。耳前、耳后、枕后、锁骨上下区、胸骨上凹均应仔细检查。腹部检查时要注意肝脏的大小和脾脏是否肿大可采取深部触诊法还应注意口咽部检查及直肠指诊。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 LBL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情进展迅速,即使是早期患者,也应该以全身治疗为主,确诊后应尽早给予联合方案化疗,缓解好的患者应及早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伴有骨髓受侵者,则应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检查

8. 纵隔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最早的表现多是浅表淋巴结呈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常缺乏全身症状,进展较慢。约有60%原发于颈淋巴结,原发于锁骨上、腑下及腹股沟淋巴结的较少见。初起时,淋巴结柔软,彼此不粘连,无触痛。后期增大迅速,可粘连成一巨大肿块。其特点为临近组织无炎症,不能用以解释淋巴结肿大的原因。肿大的淋巴结可以引起局部压迫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支气管,引起干咳。无原因的腹痛可由于后腹膜淋巴结肿大所致。全身症状可有低热,或呈特征性回归热型,即高热数天后,可有几天或几周的无热期。常有食欲减退、恶心、盗汗和体重减轻,这些症状当病灶局限时常不出现。皮肤瘙痒是成人常见的症状,在小儿极少见,甚至在全身广泛脏器受侵时也不出现。约有1/4的患儿在诊断时已转移到淋巴结以外的组织,多见于脾、肝、肺或骨及骨髓。肺部浸润的X线改变多为绒毛状渗出性改变,与真菌感染不易区别,多有呼吸加快和发热,甚至出现呼吸功能衰竭。肝脏受累,可出现肝内胆管梗阻症状,肝脏中度肿大,巩膜黄染,血清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增高。骨髓浸润则出现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贫血。消化道受累可发生黏膜溃疡和消化道出血。淋巴瘤发生在脊髓腔硬膜外,可引起压迫症状。此外,亦可出现各种免疫功能紊乱如免疫性溶血,血小板减少或肾病综合征。霍奇金病本身或由于用化疗皆可引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此类病儿很易发生继发感染,约有1/3病儿出现带状疱疹,并可扩散侵犯肺组织。隐球菌、组织胸浆菌和白色念珠菌等霉菌感染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且病灶比较广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