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2024-05-18 18:35

1.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2.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3、物价水平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
二、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
1、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

2、供给管理
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
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3、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现实中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
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

扩展资料:
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原则: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短期的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需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作调整,不宜长期化,因为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国的经济形势,不仅取决于国内的经济走势,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的走势。
“急则治标”是指运用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处理短期经济问题,如刺激经济增长,防止通货紧缩、应付外部冲击等;
“缓则治本”是指通过结构政策与经济改革处理长期经济问题,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远期战略相一致的政策组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经济政策

3.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3、物价水平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
二、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
1、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

2、供给管理
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
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3、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现实中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
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

扩展资料:
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原则: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短期的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需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作调整,不宜长期化,因为经济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国的经济形势,不仅取决于国内的经济走势,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的走势。
“急则治标”是指运用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处理短期经济问题,如刺激经济增长,防止通货紧缩、应付外部冲击等;
“缓则治本”是指通过结构政策与经济改革处理长期经济问题,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远期战略相一致的政策组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4. 为实现我国6%的经济目标,实行怎样的宏观政策?

1.GDP增长目标6%以上
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解读: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实现了超预期的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2019年的GDP目标设定为6%-6.5%。受疫情冲击,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未设置经济增长目标,今年重新设定了年度GDP增速目标。

报告指出,今年预期目标设定在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在3月5日的发布会上指出,今年提出经济增速的目标设定为6%以上,综合考虑了很多方面的因素。一是现在的经济恢复情况。从去年二季度开始,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到三四季度状况不断转好,预计今年的经济能够整体上保持平稳运行。

二是考虑基数影响。特别是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可能会由于基数的原因上升比较多,从这种统计数据表观看,全年可能会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在季度的环比之间可能会相对平稳一些。三是要保持这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需要。在确定今年GDP预期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今年的情况,也要兼顾统筹考虑明后年的发展需要,尽可能做到预期目标在年度之间不要忽高忽低,能够保持经济长期的平稳运行。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6%以上的增长目标,是低于市场预期的。机构预判来看,基本在8%左右。在去年低基数,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6%以上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政府之所以定这个目标,结合5.5%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和1100万城镇新增就业目标(2020年疫情影响下,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来看,主要是求稳。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十四五”期间的经济运行目标,报告指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显然,在未来,中国将更注重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财政货币政策不转急弯
今年的头号任务就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报告强调,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

解读:去年在新冠肺炎冲击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随着经济回到正轨,中国需要平衡政策可持续性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在财政政策上,去年中国实施了阶段性的大规模减税降费,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不过,在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之后,大部分地方当期社保出现了缺口。

因而,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不过,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今年的重点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中国将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从支出方向上,今年将呈现明显的“紧中央,宽地方;紧政府,宽民生”的倾向。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幅明显高于去年。报告强调,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在货币政策上,近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升引发了市场因全球通胀上升而导致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外部通胀是否会传导至国内从而引发货币政策收紧备受关注。

在近日的发布会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因为今年整个市场利率回升,估计贷款利率会有回升和调整。但这并不是加息周期的开启,后续利率大概率将延续“自发式”回升,主因支持性政策退出以及经济、通胀运行态势,并非政策主导。

报告在货币政策上的表述是: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原人民银行参事、调统司司长盛松成近日表示,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之前,都不宜收紧货币政策。他指出,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货币政策在去年积极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并未搞大水漫灌;二是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收紧货币政策不利于稳增长和防风险;三是从当前的物价和资产价格水平等经济指标来看,我国经济还远未达到收紧货币政策的条件。

3. 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

解读: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东升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从全球看,人类预期寿命以每10年增长约3岁的速度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7岁。有研究预测到2040年中国预期寿命将达到81.9岁,也就是未来20年保持每10年约2.5岁的增长。尽管联合国的预测相对保守,但是中国未来30年预期寿命仍将以平均每10年增长1.6~1.7岁的速度稳步提升。

这意味着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2月26日,人社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方案”已在路上。今年两会上,延迟退休的话题也再度受到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近期表示,延迟退休主要涉及三个年龄群体,即原定退休年龄的60岁男性,55岁女干部以及50岁女工人,他强调,一定要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目前绝大部分学术同行倾向于一年延迟三个月或四个月,这样既起到渐进的作用,又不会像一年延迟两个月、六年才能延迟一岁那样时间过长,也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4.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是今年一项重要任务。报告要求,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同时,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报告还要求,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园区工业废水处置能力,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严禁洋垃圾入境。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解读: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民主党派热议的焦点。

中国现有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仍以高碳为主,年碳排放超100亿吨,占全球总排量1/3,工业碳排放占比高达80%,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达85%。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30年,远远短于欧美发达国家50-70年的时长。

今年两会期间,多份提案建议,制定“十四五”及中长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减煤路线图,严控新建煤电装机计划项目,在“十四五”末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至20%及以上,2030年力争达到30%。

也有提案建议,“十四五”期间要完成碳达峰任务的60%,争取在2028年实现碳达峰,为碳中和打好基础。

提案建议,尽快制定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石化、煤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明确行业达峰时间和达峰排放量。“十四五”期间严控煤电、石化、钢铁、水泥等高碳项目,除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外,全面实施高碳项目产能总量控制和新建项目产能置换要求。同时,加快煤电、石化、钢铁、水泥等高碳产业的低碳转型。

国家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此前介绍,生态环境部正在研究制订《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明确地方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持续推进实施,同时,生态环境部将推动把达峰行动纳入中央环保督察。

关于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的目标,农工党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完善北方地区农村清洁取暖政策的提案》指出,北方地区农村清洁取暖缺乏中长期的统筹建设,个别地方还存在为完成上级硬性任务而“一刀切”的现象,如果政府补贴退出,34%的农户表示会完全使用煤炭;43%的农户会部分使用煤炭;只有23%的农户会继续清洁取暖方式。该提案建议,编制5至15年的北方农村清洁取暖中长期规划,推动农村建筑节能改造,研究实施大气污染减排的以奖代补政策。

4.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报告指出,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同时,稳定种粮农民补贴,适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多措并举扩大油料生产。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稳定生猪生产。

解读: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去年疫情期间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使得14亿人的粮食安全成为中国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而粮食安全毫无悬念地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热点。

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64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千克。尽管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但也面临严峻挑战,粮食进口量居高不下。

致公党中央在《关于稳定播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的提案》中建议,科学制定粮食生产专项规划,加强粮食主产功能区建设。明确粮食主产功能区定位,把粮食主产功能区作为农业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加大粮食产能、国土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支持。

农工党在《关于实施粮食全产业链安全体系建设国家重大专项的提案》中指出,我国粮食产业存在五大问题:一是总量不足,进口量大,安全风险上升;二是粮食产业层级低,三产融合发展滞后;三是资源约束加剧,粮食产能风险累积;四是产业政策不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尚未健全;五是“粮食武器”已成为个别西方国家企图控制我国的重要手段。

为此,提案建议,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乱象,设立粮食全产业链安全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专项,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推动研究制定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

5. 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实现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

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6. 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实现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行政手段:这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

7. 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第二,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增长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才有加快发展的可能,对劳动力的需求才可能有较快的增加。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经济增长率确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就是增加就业量。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回收小城镇建设。(4)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度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5)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是进出口贸易状况,二是资本流入流出的多少。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出现较大逆差时,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措施主要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运用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必要时还可以动用黄金,让本国货币贬值。

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8. 我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第二,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增长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才有加快发展的可能,对劳动力的需求才可能有较快的增加。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经济增长率确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就是增加就业量。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回收小城镇建设。(4)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度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5)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是进出口贸易状况,二是资本流入流出的多少。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出现较大逆差时,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措施主要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运用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必要时还可以动用黄金,让本国货币贬值。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