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教学成果

2024-05-20 07:06

1.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教学成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职能已经扩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高校院系基层原有的专业教研室逐渐被新的、以团队组织形式出现的研究所、学术团队、科研团队等所取代。高校现行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无论是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还是其实际发挥作用的行为取向上看,都明显滞后于教学改革的需要,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已经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体制性障碍。  为了突破高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围绕打造和重振国内一流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摇篮,始终在继承和发展基础上,坚持以做实、做强本科教学为目标,积极探索与创新,推进以“丰富内涵,拓展外延”为主线的特色专业建设,探索本科教学运行的新模式,建立教学组织运行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结合与统一。该教学成果在高校率先提出并建立了以教学团队为中心的基层教学组织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体现武汉大学多学科面向电力行业特色,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前沿性的新课程体系和电气工程专业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进了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  该教学成果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研究成果内容丰富、创新性强、特色鲜明,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探索了一条创新之路,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同类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和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好的辐射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教学成果

2.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学院下设电力工程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创新与实验教学中心)、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系。现有在岗教职工184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57人,讲师23人。学院有双聘院士5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珞珈杰出学者1人,珞珈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80%的在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此外另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学院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学院每年大约招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200名,本科生300余名。


学院围绕武汉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战略,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把握电气工程学科前沿方向,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学院在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电磁装备多物理场分析、输变电装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及寿命预测、电网安全风险评估与运行维护、电网广域安全与大规模风力发电接入、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电网FACTS和磁控技术、核电机组仿真与接入技术、发电控制技术、智能管控技术等方向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3.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什么时候成立的?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其发端源于1934年成立的武汉大学电机工程系。学院前身为195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成立的电力工程系,1964年更名为三系,1977年复命名为电力工程系。

2000年四校合并成立新武汉大学,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1975年从三系分离部分专业组建电厂热自系,1997年更名为自动控制系,2000年更名为武汉大学自动化系。2018年9月,自动化系整体转入电气工程学院,学院更名为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学院是原国家电力部重点建设学院之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是我国电力工业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国内外电气工程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什么时候成立的?

4.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有哪些合作项目?

学院先后主办或承办了电力与能源工程国际会议(APPEEC)、IEEE电力工程与自动化学术会议(PEA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青年学者学科前沿研讨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术年会、武汉大学电力樱花论坛等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2007年开始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展本-硕连读项目,至今已有212名同学参加了此项目赴南洋理工大学学习。学院还与爱尔兰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多所国际著名高校合作开展本-硕连读项目、与日本上智大学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签署了科研合作协议。


八十多年来,学院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各层次毕业生30000余名,他们大都成为电力行业技术骨干、领导者、实业家或成为高校及科研院所学术带头人,包括有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父”的张孝祥院士,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总设计师欧阳予院士,我国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的开拓者之一俞大光院士,以及我国核聚变电磁工程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潘垣院士等。

5.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成果有哪些?

学院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人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职教职工153人,其中专任教师100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69人) ,管理人员16人,教辅人员12人。教师中大多数有在国外与境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5%以上。


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3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际合作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等共计190余项,教育部重点项目、博士点基金30余项,国防重点与预研10余项,科研到账总经费近2.5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1800余篇,其中Nature1篇、Nature Phys. 2篇、Nat.Commun. 4篇、PRL 10篇、Nano Lett & ACS Nano 12篇,Adv Mater & Adv Funct Mater 15篇;出版科技专著20余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每年主办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会。


今天的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秉承百年武大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着力构建团结务实、和谐奋进的环境氛围,正在向着“夯实基础、汇聚人才、交叉融合、凝练方向,再创辉煌”的总体目标坚实迈进,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成果有哪些?

6.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学术成就

学院先后承担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等53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4项、授权专95项;共出版专著、教材23部,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400余篇,被检索的论文有155篇次,部分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院已形成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监控与诊断、港口船舶自动化和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现代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现代检测技术与先进传感技术、电动汽车控制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与网络工程等主要研究方向,2002-2006年学院年均完成科研经费682.4万元。2005年11月,学院承办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11届年会”(CAAI-11)、“IEEE国际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工程会议”、“ISHS拟人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李衍达院士、李德毅院士、熊有伦院士、吴启迪副部长等400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与会。

7.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近5年,学院先后获国家专利20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累计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100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SⅠ,EI检索收录800余篇。


学院注重“创造、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机械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10多项以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荣誉。学院毕业生因基础扎实、能力突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8.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余向红主持分党委的全面工作,负责学院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分管干部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保密工作、稳定工作及院党政办公室。院长:唐炬全面领导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其它行政工作,主管学科建设和财务工作。常务副院长:刘开培协助院长主持学院行政管理工作,院长离校期间代理院长主持学院日常行政管理工作, 协助院长分 管科研工作(含专业实验室建设),完成院长安排的其他工作。党委副书记:康俊明分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会及离退休工作。党委副书记:胡继明分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党的组织建设,负责学院网络建设和管理、本科生招生工作、就业特色基地建设、班主任考核培训。副院长:阮江军协助院长分管研究生工作(含研究生教学和工程硕士管理学位工作)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完院长安排的其他工作。副院长:查晓明协助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含招生计划、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完成院长安排的其他工作。副院长:常涌协助院长分管行政、继续教育、后勤保障和安全保卫工作,协管财务工作和党政办公室,完成院长安排的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