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6年的宏观政策有哪些

2024-05-19 10:36

1. 中国2016年的宏观政策有哪些

中国2016年的宏观政策有很多,难以一一列举。归纳起来有三:
第一类宏观政策:调控过剩产能。供给侧改革。
第二类宏观政策:采取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第三类宏观政策:鼓励消费,减税(包括营改增)。
三管齐下,保持经济稳定并实现适当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2016年的宏观政策有哪些

2. 2016年国家有什么宏观经济

关于2016年的中国经济状况,的确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诚如你所说的,许多行业的经营状况都在下滑,其原因十分复杂,会持续多久?会怎样转变?探讨如下:1、许多行业不景气的原因。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投资强度持续加大(例如201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惊人的55万亿元),使得许多行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数量激增,导致由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形成“产能过剩”,企业订单不足,而庞大的“固定成本”却一点也不能少摊,使企业盈利减少。众所周知,当企业获得的订单减少、实际产量低于“盈亏平衡点”时,企业就会亏损,而产能过剩使得全行业订单不足甚至许多企业的产量低于盈亏平衡点产量而亏损,就造成某个行业或许多行业经济不景气(下滑),进而影响到全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不景气。第二个原因,是受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中国是一个外贸型国家,早已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外贸总量占到全世界贸易总量的六分之一左右,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等都长期经济衰退,也加剧了中国的经济下滑。2、宏观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会持续多久?长期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率不足3%,但没人认为美国经济会崩溃吧?事实上美国稳坐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因此,中国经济即使再下降一些,只要长期维持增长率3-4%(目前是6%左右),维持经济稳定是完全可能的。毕竟我们的经济基数已经很大,居全球第二,不大可能一直维持像以前我们经济基数不大时那么大的增长比例。而且近年来我们的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先进的制造业和完善的配套体系和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帮助我们稳定占领了世界经济很大一块市场,还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这也是世界500强争先恐后要打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做支撑,因此,哪怕不景气时间再持续几年,都不会有大的崩溃性威胁。事实上一国的购买能力不可能迅速大幅度增长,面对巨大的产能过剩,在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出口的情况下,宏观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很可能成为“新常态”。必须做好长期、艰苦的思想准备,一边做好产业调整、技术进步工作,一边耐心等待购买力的“自然增长”,加上我们坚信宏观经济毕竟服从“周期性”规律,有经济波谷就一定会有经济波峰,耐心等待下一个全球经济波峰的出现。3、中国经济会转变成怎么样?你知道,拉动中国经济是“三驾马车”,即固定资产投资、国内消费、外贸出口。这三驾马车中,虽然出口下降,但固定资产投资依然维持60万亿元以上的规模,国内消费强劲(高铁常常一票难求、公路上充斥满了无数私家小轿车、大小饭店人头攒动、超市热销、房地产销售量维持巨量等等),都说明了至少还有“两驾马车”拉动力强劲,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就可以勉强维持。而且外贸出口虽然下降,但毕竟还有十几万亿元的出口量,毕竟也安排了无数就业岗位、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对未来展望,例如,高铁需求量会扩大,那造高铁需要钢铁吧,高铁的订单就一定会有相当部分资金转化为钢铁厂的订单,也会扩散成为高铁设计院订单、制造电子控制设备企业的订单,大家在生产中都需要用电,就会扩散成电厂订单、进而扩散成煤矿的订单,连带扩散到相关的服务业、甚至银行都会因为这么多订单的资金往来而发展起来,国民经济一盘棋是不是就都活了?同理,目前资金投入的20%左右是进入了房地产行业,盖房子,需要大量钢铁、水泥,那自然带动钢铁厂乃至铁矿山、水泥厂、发电厂、煤炭企业的一系列“乘数效应”的发挥,同样带动国民经济一盘棋走活。综上,多年来积累的固定资产投入、技术研发的投入,使中国的生产制造能力扩大百倍,而国民的购买力暂时还赶不上产品制造的速度,所以出现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宏观经济不景气,但也应该看到这些不景气背后存在一个对未来有利的巨大优势,这就是我们积累了强大的制造业和相应的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中国长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或“硬件条件”,如果能在软实力或技术上利用产能过剩而形成的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国际上最强大的工业、经济大国地位。

3. 现在国家有什么宏观政策?

  国家宏观政策对纺织业利润影响数字分析
  2007/6/13/10:55  来源:中国纺织报


  去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30%,纺织服装出口增长25%。而到今年3月份,纺织服装的出口增长14%,4月份只有15%。我国纺织的出口依存度非常高,出口多少直接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

  究其原因,第一个因素是国际经济增长率放缓。今年一季度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仅为2.3%。第二个因素是国内宏观政策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有较大影响。从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有两大问题:首先是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其次是外贸顺差过大。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手段。

  第一是人民币汇率的提高。汇率提高对我国的进口是有利的,但对出口不利。从2005年10月汇率改制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提高了8.1%。去年我国纺织行业的出口是1422亿美元,今年预计达到1700亿美元。如果按照1700亿美元来算的话,利率每上升1%,利润就会减少72亿人民币。今年人民币汇率增长幅度如果达到3%,损失就是200多亿元。2006年是纺织服装业利润最好的一年,也不过是822亿元,可见影响是非常大的。

  第二是国家为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提高了银行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根据我们的测算,整个纺织行业的贷款总金额为1.1万多亿元,贷款利率只要提高1%,就要损失100亿元。

  第三是出口退税率下调,除了针织服装和机织服装外的纺织品,都要下调2%的出口退税率。纺织品的出口占我们整个出口的37%,大约为68亿元。国家还要对部分商品征收出口税和进一步降低出口退税,这对企业未来的出口影响会比较大。

  另外,今年棉花滑准税的基准税率由过去的5%上调到6%。这对进口低等级棉有利,但对整个棉花进口不利,使棉纺行业损失了60亿元。仅以上提到的损失就占去年纺织服装行业利润的一半以上。

  在这种宏观政策影响下,纺织服装业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我认为一是加快技术进步。很多企业在追求优秀品质的同时,也要求高效、高产。二是纺织行业的节能、降耗。纺机行业正在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推出新型的节能电机、新型节能控制系统及其元件。这对于棉纺行业而言是一个必然趋势。大家都是优质的、都是高产的,谁的能耗低,谁的成本就低。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2008年将是贸易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大的一年。首先从全球看,美、日、欧今年的经济发展,可能是一个向下的走势。这对于纺织行业将会带来压力,今年纺织行业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和贸易摩擦的可能。加上中欧、中美协议结束以后,带来的美、日、欧市场环境的改变。
  第二就是今年所面对的国内贸易环境。各项成本实际上是显著上升了。对纺织行业来讲,不希望人民币汇率有大幅度的升值。但是,恐怕今年升值是个趋势。为什么呢?因为今年的国际收支平衡压力依然很大。去年全国的贸易顺差是2622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再包括要素成本的价格上升,对纺织行业的压力将相当大。

  第三个就是外贸政策。外贸政策的调整会对纺织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纺织行业调整的压力明显增大。根据调研,承担贸易政策调整的压力和代价,主要是中小企业。因此,对纺织服装行业来讲,抓住创新这个核心,练好内功,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美国大选对于中国的经济意味着什么呢?一个美国经济大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反思美国现在要不要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正在竞选总统的希拉里是非常拥护这个经济学家的说法的。那么言外之意,我们要当心,如果希拉里上台,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会否抬头?新总统有新的政策,在贸易自由化的态度上,美国一贯是双重标准,他强的他就强调自由化,他弱的他就强调保护主义。

  中美贸易顺差确确实实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压力,包括在人民币汇率升值方面,包括在市场开放方面。但中美贸易摩擦,不仅仅表现在纺织服装产品上,根据美国海关统计,中国对美的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顺差,大于世界对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顺差的平均水平。所以,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看,我们更像美国、日本、欧洲,而不像俄罗斯、巴西、印度。趋近的贸易结构,将引来更多的贸易冲突。由于贸易顺差的问题和贸易双边的利益问题,美国确实有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趋势。因此,对于中美协定到期,我们最好不要掉以轻心,这方面确实要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周长益:节能减排进入关键一年

  两年来,在国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措施换来了积极的成效,工作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包括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实施重大的节能减排工程等,但节能减排工作依然“理直气不壮”。2007年减排的目标基本实现,但节能的目标没能实现。

  2008年是我国提出5年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第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是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取得的效果要好于2007年。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力度加大。要把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分到各个省市甚至是各个企业,并且国务院和国资委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办法。二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还会加大。三是对新上项目的能耗、土地、水耗、环保这些方面的审核力度会更大,门槛会更高。四是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五是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投资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六是政策出台的力度加大,包括建立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机制,以及大力推广绿色照明工程等。另外,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改革,进出口的政策等都会推进节能减排的力度。

  纺织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四个要点需注意:一是要结合各行业自身特点,依照节能减排的考核标准,认真做好清洁生产的审核、审计,找出自身的差距,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二是要高度重视高能耗问题。纺织行业是高能耗产业,耗电、耗汽、耗水都比较严重。企业应通过系统的节能改造,采用新型低能耗机械等手段解决自身的节能工作。另外,纺织工业废水的排放不单是要达标,更应在经过废水处理后,重新投入到生产中循环利用,这才是循环经济的概念。三是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实现产值能耗降低,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四是要动员纺织行业全体职工都来参与节能减排的全民行动。通过做好日常生活中的节能、节水、节电等工作,共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即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正因为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国家在发行国债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对节能减排的投入还在不断增加。仅2007年一年国家财政就拿出70亿作为节能奖励资金,每节约一吨标准煤,国家奖励200元到250元。在今年,污染治理工程也将有财政资金的补助,纺织行业应当抓住这次机会,积极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贷款要收紧

  现在的宏观调控政策叫做“一紧一稳”,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从经济理论上讲“从紧的货币政策”,原来就不是一个经济学语言,是一个文件语言。所谓的“紧”与“松”,关键是和上一年相比,货币多投放了还是货币少投放了,相对上一年多了就是松了,相对上一年少了就是紧了。这不存在是与非的问题,而是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

  今年提出的“从紧”,是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根据2007年以来的宏观经济走势而作出的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当前的国际粮价、油价在涨,而且这个趋势是明确的;

  (2)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在上涨,特别是去年12月份,到了10.6%,虽然现在环比下来了,但是同比是上涨的;

  (3)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这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环境资源矛盾很难解决;

  就目前来看,这种态势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中央提出了2008年实行从紧的政策。那么对于企业而言就是贷款要收紧。

  如何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确实要讲究艺术、讲究适度。政策工具无非是数量手段(存款准备金率等)和价格手段(利率)。何时选择哪一个工具,首先是基于近年央行对冲操作的累积基础。比如,选择何时加息,除了考虑存款准备金等数量手段的采用频率、力度和时滞因素外,既要考虑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减少银行风险、防止热钱加快流入的因素,又要考虑人们对CPI的预期、投资增长速度等因素,即利率又不能升得太快或太慢。

  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副部长谢良敏:《劳动合同法》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

  新《劳动合同法》已于今年正式生效。该法是针对现行的劳动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制定出来的,《劳动合同法》有几个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书面劳动合同的问题。新法在书面劳动合同规定得非常明确,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之内要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否则从第二个月开始就要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

  二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问题。新法实施后,符合条件者,用人单位就必须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三是试用期的工资问题。新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四是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较大,纺织行业也是其中之一。纺织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确认是否已和劳动者订立了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文本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有冲突,必须按照法律规定修改。二是要考虑用工形式。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用工形式来决定如何订立合同。总之,新劳动合同法不仅维护了职工的利益,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目前用工难、用工荒的环境下,也有助于企业留住工人,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李质仙:利用资本市场加速企业发展

  对于纺织上市公司07、08年的走势和看法主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股指的快速上涨,导致了资本市场融资的快速增长。2007年,证券市场通过IPO(首发上市),实现了接近4600亿的直接融资,这个数字创了全球之最。遗憾的是,纺织行业的融资额,实际上是大幅下降。这表明,纺织行业对于融资的意识比较淡薄。也可以说,资本市场对于传统产业的优化配置下降了。2007年纺织行业有4家公司上市,一共融资约9亿元。2008年,在证券市场相对波动比较大的背景下,可能纺织行业的IPO还要下降。但也有纺织企业充分利用了证券市场,比如说孚日股份,上市仅一年的时间就两次融资,第一次IPO融资了5亿,第二次融资了12.6亿。而大多数的纺织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都没有很好的利用上市的平台,加速自己的发展。

  第二,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大幅度增长。像雅戈尔、华茂股份,这两个公司是比较有远见的。前几年大量投资了金融类的股权,包括证券公司、银行。所以07年全流通的背景下,股市大幅度上涨,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收益。此外,很多的上市公司包括非上市公司,看到了资本市场的诱惑,一部分企业就通过认购新股参与,这还是有风险的。在直接投资方面,在2008年企业要慎重的选择。

  第三,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收购兼并的步伐在加快,这是比较有利的。很多企业通过整体上市,把大股东注册到上市公司当中来。因为在股价高起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过资产的注入,会提升它本身的金融资产水平,也会带来自身利益的扩大。最近,红豆公司等纺织企业都做了资产的注入。另外,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利用自身的优势做一些收购兼并。像雅戈尔斥资1.2亿美元,在海外收购了两家公司。在新的一年里,行业的优胜劣汰步伐在加快,好的会越来越好。(

现在国家有什么宏观政策?

4. 美国经济宏观调控

 一、美国财政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1、主要运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
  2、严格依法管理财政预算。
  3、政府对发行国债持审慎态度。
  4、财政政策长期发挥作用。
  5、面向全球发行国债,靠外国资本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和维持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美国货币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运用 
  美国货币政策由美国中央银行——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独立制定和执行,美联储的决策机构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它每年召开8次会议,研究通过货币政策调节需求,保持物价稳定。美国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的经验: 
   
  1、货币政策目标明确。
  2、主要使用利率杠杆进行调节。
  3、建立灵敏高效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4、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三、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协调配合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要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实施作用大、速度快和预测性强,但决策时间比较长,必须经过立法和国会审批等程序,有时候其决策的时滞会使政策实施赶不上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货币政策决策快、独立性强,受政治干扰小。财政政策作用的主要对象是消费支出,特别是税收政策主要影响消费;而货币政策作用的主要对象则是资本支出,影响主要体现在投资方面。所以,只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互相搭配、协调配合,才能取长补短,实现预期的宏观调控目标。美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比较好,二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财政政策主要解决经济长期增长问题,货币政策主要调节短期经济波动。解决经济萧条问题,通常以财政减税政策为主;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通常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之间建立有协调机制,财政部长和美联储主席经常会面共商经济大计,财长提出货币政策建议很慎重,以使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美联储尽管独立性很强,在决策时也要考虑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2、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向搭配,包括“双松”搭配和“双紧”搭配。另一种是逆向搭配,包括“松紧”搭配(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配合)和“紧松”搭配(即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搭配)。在美国宏观经济调控中,“松紧”搭配的政策是经常被采用的。

5. 美国自从金融风暴后的宏观经济政策?

整个问题非常繁琐,因为是一系列的措施一个一个的讲起来非常麻烦。这里先简要的解释一下。
首先,是两个公式
GDP=C(Y-T)+I+G+NX(ε)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出口盈余
Consumption=C(Y-T)
消费=收入中消费比重(收入-税收)
    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扩大财政支出(G)以加大市场货币流动和刺激国内市场的生产活动。
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T):减小税收(T)给收入(Y)和消费(C)带来的负担,刺激消费的作用。
启动宽松的货币政策:与 I 有关
大量收购国债:政府通过美联储大量收购国债以向市场发出大量货币以增加流动性,起到一个压低市场利率和增加市场可贷资金的作用,缓解市场信贷紧缩的困境,同时促进投资(I)。
下调银行利率:通过下调银行利率,以减缓市场中企业和公司的资金成本和促进投资(I)。
出台金融改革法案:主要目的是规范市场运作和加强市场的抗风险及恢复能力,起到重塑市场信心的作用。

参考材料:《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及镜鉴》
                    链接:http://www.doc88.com/p-196104951266.html

仓促应答,希望能有用!同时,如果有错也希望能指出,谢谢!  ^-^

美国自从金融风暴后的宏观经济政策?

6. 2016年国外哪一经济政策对我国有前车之鉴的警示

我回答第7个财政赤字: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在短期内,赤字财政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不应忽视。赤字财政政策不宜长期使用,目前应适度从紧。关键词:赤字财政;政策,作用,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国家职能的必然产物。纵观世界各国,在经济增长缓慢、市场萎靡的时候,一般都以财政赤字的增加为代价来支持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一种赤字财政政策。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财政赤字,1998年至2001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为19.8%,财政赤字的增长率达到62.4%,赤字达到2473亿元,占GDP的2.578%。2002年中国赤字规模为3098亿元,赤字水平相当于1997年(财政赤字为582亿元)的432%,即6年时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高达27%,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004%,达到国际公认警戒线(3%)。毫无疑问,财政赤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缓解财政负担,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赤字财政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其消极作用不应忽视,一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如果不合理,会由此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进而导致经济的崩溃。历史上,1918~1923年德国的通货膨胀,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末哥伦比亚的经济衰退,20世纪的最后10年日本经济的衰退及我国建国后的三次通货膨胀都是与过高的财政赤字有关。因此对赤字财政政策应辩证地来看待。一、赤字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赤字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运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项短期政策。在短期内,经济若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社会的闲散资源并未充分利用时,财政赤字可扩大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回升。1998年以来,为有效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抑制经济下滑趋势,我国实施了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行:一是增加政府开支,二是减税。在减税不太可行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了赤字政策,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政府投资,刺激社会需求。1998年8月我国首次发行1000亿元长期国债,1999年发行1100亿元,2000年至2002年,每年增发国债均为1500亿元,2003年增发1400亿元。截至2002年,我国用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安排的国债项目总投资规模已达到6600亿元。这些国债重点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粮食仓库、城市公用事业和西部大开发等方面。国债的发行,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投资。通过国债项目的建设,成了许多想而限于财力未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对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对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据统计,1998年以来增发国债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8、1.44、1.81、1.66和1.8个百分点,带动投资3.2万亿元,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功不可没。从这个角度说,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实际上财政赤字是国家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目标,依靠国家坚实和稳定的国家信用调整和干预经济,是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二、赤字财政政策的消极作用不可小视1.赤字财政政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刺激投资,就是扩大生产能力。实行扩张性政策,有可能是用进一步加深未来的生产过剩的法来暂时减轻当前的生产过剩。因此,长期扩张积累的后果必然会导致更猛烈的经济危机的暴发。笔者认为,我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过热状态,其表现形式是投资过热。目前全国有86条地铁线正在施工或在计划筹备中;全国手机年产能约为1.3亿部(约为世界总需求的35%),三年后产能预计翻番;中国汽车产能三年后预计翻番;化纤产能三年后接近翻番,此外还有钢铁、水泥、港口等大批在建项目。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资源配置亦趋合理。但是资本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干预;二是资本项目不开放,导致过剩的资金在国内找不到出路,又不能去海外,最终资本投在不该投的地方,三是外资,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有些地方外资泛滥,有时甚至成灾(如某些城市的房地产)。2.财政赤字可能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引发财政危机。财政风险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国家机器的运转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当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时,轻者导致财政人不敷出,重者引起财政危机和政府信用的丧失。财政赤字规模存在着一个具有客观性质的合理界限,如果赤字规模过大,会引发国家信用危机。对财政赤字风险性的评价,国际上通常用四个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当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四是国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在我国,总体上暴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国债规模扩大,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经相当高,2002年财政赤字率为3.004%,达到国际公认警戒线3%,财政债务依存度为36.32%,超过国际警戒线上限6.32个百分点,国债偿债率18.78%,超过国际警戒线上限8.78个百分点。政府还债压力增大,财政运行面临的风险度提高,一旦负担超过一定限度,必然引发财政危机,造成财政风险。当前的国债运行正在步入借新债还旧债的高度债务时期,可用于国家建设性的债务支出比重逐步下降,而且投资经济效益不佳,这就进一步弱化和降低了未来政府的偿债能力。另外,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都存在大量“隐性赤字”。部分隐形债务构成潜在财政风险,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建设贷款,未纳入预算的国务院有关部委以中国政府名义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外国政府借人的政府主权外债,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亏空,粮食亏损挂账和社会保障支付缺口等。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我国2002年隐形债务占GDP的比重为50%至70%。这些尽管没有被纳入到政府债务中,但政府又必须承担这一部分债务,所以可能造成支付缺口,从而可能对财政构成压力和风险。3.赤字财政政策孕育着通货膨胀的种子,可能诱发通货膨胀。从某种程度上说,赤字财政与价格水平的膨胀性上升有着固定的关系。其原因并不难寻。在一个社会里,赤字财政导致货币需求总量增加,而现存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却没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这必然要使经济产生一种通货膨胀缺口,引起价格水平提高。在财政赤字不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情况下,赤字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的增长引起的。在开放型经济状态下,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构成,这四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总需求的变动。如果赤字不断增加,促使总需求增加,以至于总需求超过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产出水平,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我国建国后三次通货膨胀,即建国初期的第一次通货膨胀,6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通货膨胀,80年代的第三次通货膨胀,这三次通货膨胀虽然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但其发生都同大量的财政赤字紧密相连。目前,我国经济已有过热的苗头,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生产资料瓶颈”的出现和价格的上涨。去年以来,随着投资的增长,我国钢材、水泥、煤炭、化工产品的价格就开始攀升,并逐步在部分地区发生电力供应紧张。如果投资高涨的局面持续下去,“生产资料瓶颈”的问题会进一步恶化,导致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并最终体现到消费品价格中,导致通货膨胀。再加上我国出口的增长也在加快,国际上存在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汇流人在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这时若投资持续高增长,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更容易引发通货膨胀。三、赤字财政政策不宜长期使用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中长期仍应以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为宜。赤字财政政策作为市场失灵时政府对市场的补救,只能作为启动力量来使用,以期由政府投资带动社会力量、民间力量,从而恢复市场活力。如果超过启动力量的定位,变成政府代替市场,则有可能事与愿违,产生挤出效应。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本是应对大危机的短期政策,但政府却不自觉的使之长期化,给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足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我国与美国相比,有许多劣势决定了我国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会更大。首先,我国目前所处环境与当时的美国不同,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国家失去债务偿还能力,由此带来的金融崩溃危险对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忽隐忽现的阴影。作为通货,美元赤字使美国在国际经济中渔利,而我国只有保持充足的财力才能抵御各种可能的国际风险。其次,我国的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国,许多配套政策措施的运行和操作尚不成熟和完善,面对赤字财政可能带来的危害,缺乏应变能力。经济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只能是短期的。这是因为赤字财政政策以国民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为前提,目前我国储蓄率高于投资率,银行资金存大于贷,财政用发债方式筹集适量资金,专项用于基建,可直接增加社会需求,使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国民收入增加。但闲置资源毕竟有限,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超过经济承受能力,会导致经济过热,引起通货膨胀。所以,当前运用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加快基本设施建设,只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暂时性的财政政策。从中长期看,仍然要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因为财政存在大量的赤字,无论对财政本身的运作,还是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在赤字长期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从长期来看,赤字财政是今天花明天的钱,这一代人花下一代人的钱。在国民经济中,储蓄由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财政盈余)组成。财政赤字是负储蓄,会减少储蓄。长期经济增长要依靠投资,投资来自储蓄。今天的赤字支出减少了明天的储蓄,从而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还应该注意的是,赤字筹资的钱一定要用于有利于长期增长的项目。如果把这些钱用于错误的投资,财政支出就会成为浪费,结果是付出了代价又无所收益。在社会需求低迷的情况下,兴建铁路、机场、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是适当的,它既能增加有效需求,又能增加长期供给。但从长期看,也不能持续不断地采取兴建大型工程的法,特别是不宜把建设周期过长的公共工程作为稳定政策的工具,一是公共工程的刺激效应或乘数作用会呈现递减趋势,待公共工程一旦饱和时,则只有刺激需求效应,而增加供给的效应即将消失。二是当需要转入紧缩时,公共工程要么继续,则发挥不了收缩作用;要么停工,则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和损失。因此,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必须审时度势,十分谨慎,要为将来的政策调整留下空间和余地。在政策导向上不应再鼓励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扩大投资、多上项目;同时,要选择好政府投资的项目,避免形成新的重复建设。如果政府投资项目选择不当,虽然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会增加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并对投资品的生产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对于今后的继续发展或者作用不大,或者成为一堆无用的废物。考虑到目前的经济状况,可以适当减少“需求乘数”较高的政府投资,增加在公共卫生、农村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与此同时必须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上做文章,在财政支出项目上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减少目前很多项目缺乏长远规划、盲目投资的现象;在财政支出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增加支出的透明度,杜绝挪用、贪污财政资金现象;正确处理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的关系,适当转变政府财政投资方向,在坚持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型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演变,加快国有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四、结论财政赤字是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刺激短期内需有着积极作用。财政赤字预算只能是短期应对之策,不能作为一项长期政策连续使用。赤字财政政策的运用必须为以后的财政政策留下宏观调控的空间。长期过度使用赤字财政政策必然会导致庞大的赤字和债务规模,给经济造成危害。从长期看,财政收支平衡应是我国财政政策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参考文献:[1]陈共,吕忠泽.美国财政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2]刘京焕.适度国债规模研究[J]。财经研究,2002,(5)。[3]戴园晨.对财政赤字是非好坏的评价

7. 2016年影响国家经济的政策主要有哪些

 2016年国经济的主要发展目标和政策基调已基本确立。总体看,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将以稳为主基调,强调供给侧供给,突出长期发展与短期增长的结合,强化市场的力量,保持政策的相对灵活性。
  宏观调控:供给为主、需求为辅
  近年来,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工业企业利润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一些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潜在风险显性化的可能性增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国际金融危机后外部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内在因素,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即主要矛盾正在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面对的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因而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政策实现经济反弹,而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因此,宏观调控中需要综合运用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使宏观调控从仅需求管理的一维政策,升级为同时包括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二维政策体系。首先确定供给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之间的组合,然后确定供给管理政策内部和需求管理政策内部具体政策工具的组合。
  针对2016年的经济形势以及稳增长的政策目标,虽然需求、供给二者都扩张,但扩张的力度不一样,需求方面是适度扩张,而供给方面则扩张力度较大,因此是以供给扩张为主的双扩张政策组合。
  经济管理:坚持四项原则
  坚持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把握好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加强区间调控、相机调控,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备好用好政策工具箱。当经济面临滑出合理区间的风险时,采取更大力度的稳增长措施,以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坚持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注重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特别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统筹施策、精准发力,推动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短期和中长期结合。一方面,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预调微调,搞好需求管理,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防范化解各种经济风险。另一方面,着眼于改善中长期供给能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不断提高要素产出效率,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升经济潜在增长能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国内和国际统筹。加快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主动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和沟通,更加积极地参与多双边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国际宏观经济治理结构改革。
  坚持改革和发展协调。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主动调控、稳中有为,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有力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改革措施及早出台、加快落地,使改革更加有力地服务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要通过改革创新引导宏观调控方式创新,以结构性改革破解结构性难题,着力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财政:降成本、优结构、促改革
  2016年,财政政策一方面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促进适度扩大总需求,力求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一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积极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推进消费税改革。
  二是稳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提高赤字率,扩大赤字规模,相应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合理确定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坚决不收“过头税”,给企业和市场主体留有更多可用资金;加大统筹财政资金和盘活存量资金力度。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按可持续、保基本原则安排好民生支出。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能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不再直接承办,能够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非基本需求主要靠市场解决。
  四是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继续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将政府存量债务还本付息纳入年初预算,根据批准的限额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债务收支情况随同预算公开的常态机制。强化风险预警,督促风险较高的地区制订中长期债务风险化解规划,新增债券安排与各地区风险程度挂钩。
  工业:去产能、提效率
  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化解过剩产能,与深化改革、企业重组、优化升级相结合。一是严控新增产能。进一步加大力度,根据市场需求,设定钢铁和煤炭等全国总量“天花板”。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新增产能技术改造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增项目。二是淘汰落后产能。对环保、能耗、安全生产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或淘汰类产能要依法依规有序关停退出。三是优化存量产能。理顺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提高产业准入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态环保标准,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加快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型转产。鼓励企业开展上下游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扭亏无望企业主动退出。四是开拓产能利用空间。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 +”、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走出去等,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五是创造新的就业空间,为企业人员转岗提供支撑,支持传统企业开展“双创”。
  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加快结构升级步伐。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级工程,支持轻工、纺织、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有市场的企业提高设计、工艺、装备、能效等水平,有效降低成本,扶持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成长。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使得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推出旨在推进智能制造、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产业发展的多个行动计划。
  货币:稳健、灵活、防风险
  2016年,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增量,保持灵活适度,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金融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又不随意放水。
  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探索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继续运用抵押补充贷款、中期借贷便利、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继续加强对区域金融改革的支持。
  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创新发展。防范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
  房地产:去库存、促发展
  在经济增速下行和高库存压力下,政府更加重视房地产在促进消费和拉动投资方面的重要作用,政策聚焦于挖掘房地产消费潜能,鼓励需求入市,进而恢复并带动投资信心。2016年,将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的住房体制改革,把去库存作为房地产工作的重点。
  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继续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努力提高安置比例,将新安排600万套棚户区改造任务。实现公租房货币化,通过市场筹集房源,政府给予租金补贴。改进房地产调控方式,促进房地产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落实地方调控的主体责任,实施分城施策、分类调控。
  农业:由数量转质量,加快产业融合
  当前,国农产品中低端供给较为充足,另一方面放心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又明显不足。因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农业生产将由数量为主,逐步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
  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惠农政策由普惠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建设现代的饲草料产业体系,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推进农业与旅游 、教育、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大力发展比如像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等。
  土地:有保有压、控制成本
  为加强结构性改革,服务稳增长目标,2016年土地政策将强化去产能、去库存、降低企业成本、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等基调。制定配套政策,盘活企业存量土地,促进“僵尸企业”分类有序处置,稳妥安置分流下岗职工。以煤炭、钢铁行业为重点,加快去产能步伐。严把土地供应关口,三年内对煤炭、钢铁新上项目一律不得核准、备案。与此同时,综合考虑房地产去库存和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实施有保有压的用地政策。积极保障新产业发展用地,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各地可结合地方实际,纳入重点保障范围。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则,优先安排新产业用地供应。多种方式供应新产业用地,差别化保障新业态用地,鼓励盘活利用现有用地。
  深入研究降低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用地成本问题,合理确定地价水平,防止企业用地价格过快上涨、加重企业用地成本。创新企业用地模式,鼓励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出让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对利用存量土地、荒废地开展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区域政策:落实总体战略,加强合作
  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以及各省(区、市)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支持三省市制定各自方案和支持政策,稳妥有序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协调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和试点示范。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支持建立由北京市牵头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协调机制,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市场要素对接对流、社会保障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合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认真组织实施即将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沿江11省市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协商合作机制,高起点高水平合作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沿江产业有序转移和优化升级,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开放。发挥长三角区域合作组织作用,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带动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三大战略为引领,积极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等经济支撑带建设,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其他地区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做法,提高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水平。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支持有条件地区积极探索同城化。根据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探索建立毗邻省份发展规划衔接机制,推动空间布局的协调和时序安排同步进行。
  建立区域合作资金保障机制,创新利益分享与保护补偿机制,强化区域互助机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支持各地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加强区域合作的新路径、新方式,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丰富区域合作工作的手段。

2016年影响国家经济的政策主要有哪些

8. 美国华尔街运动,美国现在存在大量失业,政府应实施什么宏观经济政策?

这次美国政府很难处理,1、没钱,外债高筑;除非美国能再搞次逼迫日本汇率猛涨或东南亚经济危机事件,套取大量金钱缓解外债,打击当地制造业,保护本国产业。但是,美国这次的对手是中国,中国对汇率控制力强,美国难钻空子,前段时间人民币连续12天跌停,然后大涨,就是中国政府搞给美国看的。2、大量制造业消失,比较优势不复存在,难以复兴;中国是世界工厂很久,已不仅是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还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成熟的车间设备和科学技术等 ,跨国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不做亏本买卖,没有道理会在美国生产。除非政府投资产业,但是美国政府恰恰缺钱。
      美国2008年的确采取了经济政策,但是钱都投给了大金融大银行,根本没有流向实体产业和平民,怎么可能会见成效?
     美国政府的背后是华尔街的利益。华尔街操控了美国政府,譬如美国财政部人员和商业巨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很多法案是为商业巨头谋福利的,拿纳税人的7000亿去救商业巨头就是美国财政部干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