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情心理学》有感

2024-05-01 05:07

1. 读《爱情心理学》有感

我是韦志中心理学网校2020级学员。有幸拜读了韦老师所著《爱情心理学   流淌在民歌中的爱情智慧》一书。此书文字优美、集聚智慧,读起来优美舒畅,让人沉浸在愉悦幸福中。在本书中,韦老师在灿烂的民歌宝库中选出了19首民歌,通过对歌曲的赏析,呈现其中蕴藏的爱情心理学智慧,包括怎样理解两性在爱情中的状态、怎样面对过往的美好爱情、爱情里的真从哪里来、怎样面对青春期的爱情、怎样面对离别、怎样求爱、怎样约会、爱情有哪些科学阶段、在婚姻中做独立的自己、夫妻一条心、积极爱情心理体验的能力、爱情的巅峰体验、女性思春、婚姻相处模式背后深层的文化动力等,帮助中华儿女在遇见爱情时,能够通过对这些爱情心理学智慧的理解和运用,让爱情之花更鲜艳,让爱情之果更甜美,让爱情之树欣欣向荣。让每一位能拜读此书的读者受益。使自己能够在爱情中成长,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我是受益者之一。
  
 我在读韦老师写《在水一方》的文字时,配着优美动听的歌曲,赏心悦目。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准备去寻觅她的方向,却发现她在水的中央。就是这种唯美的状态,反映了男女爱情萌生时的心思。这种朦胧又令人深深向往的,藏在心里又不说出来的,是非常美的一种体验。邓丽君婉转、柔情、细腻的歌唱,传达出了伊人深深向往却又难以追寻的丝丝惆怅。唱出人们心中向往的理想爱人。
  
 听着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人们不禁要想,是不是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的心境?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理想的爱人,有一个内心向往的自我。何以解忧,唯有珍惜。
  
 歌曲《三十里铺》,一首陕北民歌传唱大江南北。唱出真正的爱情。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人们对真正的爱情的需要是多么强烈!也能够看到经过岁月沉淀,人们集体文化的选择,是生命深层的真、善、美。
  
 《敖包相会》是一首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爱情民歌。歌中这对恋人在月光下相会,浪漫美好。身外还有一个唯美的世界,一个文化的世界,一个心理的世界。爱情是两个人置身于一个多维度的世界中互动的过程,有身体和心灵的和谐交融,有外部的敖包背后的图腾 文化,有月光、草原这样一个美丽辽阔的环境,再加上两个人心跳的声音,最后他们享受到了爱情的巅峰体验。
  
 19首民歌,每首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唱出爱情的美好,给人以智慧,来享受人间的美好。感恩韦老师的呈现。

读《爱情心理学》有感

2.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1     看完了《青少年心理学》,我有感而发。
     青少年同龄人群体的来源,受教育而接触的同龄人群体;家庭生活而接触的同龄人群体。青少年好的学业成绩能够让父母为之欣喜,但是对于提高青少年在同龄人群体中的地位影响不大。
     青春期同龄人在一起度过的时间绝对值远远高于与成人在一起度过的时间。
     与儿童期相比,青春期同龄人在没有成人监督的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情况更多。
     在青春期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和异性同龄人交往,而同期同龄人群体性别高度分离。
     而同期同龄人局限于较小的团体,而青春期才会出现较大规模的同龄人。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2     《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劳伦斯斯坦伯格(LaurenceSteinberg),是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美国天普大学“劳拉卡内尔”教授组成员。一生致力于当代青少年相关主题的研究,包括父母与青少年关系、青春期冒险与决策、青春期心理卫生、青春期大脑发育、在校兼职、学业成就、青少年犯罪与司法等。斯坦伯格在青少年成长发展领域发表了350余篇学术论文,还出版了许多著作,在青少年心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青少年心理学》,是美国最受欢迎的青少年心理学著作,自出版以来不断再版,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我这次看的是第10版。在本书中,青少年研究专家斯坦伯格根据最新科学研究,从生物基础、社会影响以及心理发展三个方面全面分析青少年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将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可以让读者对青春期有更深入、更科学的认识。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充满了新的潜能、挑战和发现,在这个极其重要的人生阶段,作为家长的我,对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长有太多的疑惑和无助,特别是心理上的转变,所以很希望从中能找到帮助孩子顺利安全的度过青春期的有效方法。
     可能是因为翻译和国外的表述习惯的不同,读起来很费劲,把我虐得不轻,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被虐亡了。
     从上周六到今天为止我读到了第70页,这70页全面阐述了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的变化,并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敏感、脆弱等变化,以及角色和身份的变化。青春期到底有多长呢,在当代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指从孩童时期到成年时期之间的过渡期,比狭义上的单指点生理上的青春期要长了很多。这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学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硕士,博士),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导致父母不需要孩子过早成家立业,工业时代需要的劳动力减少等。广义的青春期包含了狭义上的青春期和显性期。显性期指狭义上的青春期结束到成年之前这段时间。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导致第二性征的出现,身份随之变化,心理也发生了变化,社会角色也随之变化。
     头一次接触心理学方面的书,感觉既新鲜又有趣。我的大儿子已经15岁了,因为不了解青春期,甚至还伴随了二胎的出生,所以前面的几年,是任由其按生理规律生长,既不了解我儿子的内心,也不关心我儿子的身体变化,对孩子的青春期变化束手无措,对此深表惭愧。看了这本书后,纠正了我对青春期的偏见,有几点朴素的感悟,现将其分享如下:
     一是青春期无小事。青春期的身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女性来月经等。面对这些,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上会产生微妙的变化,或惊慌、或木讷,再加上社会对青少年角色的再认定,对青少年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如敏感、多愁,在意他人的.眼光等,这个时期如陪伴不好,会导致精神心理上的疾病。可见,青春期的事无小事,因为这些事是决定后半生身心健康的大事。
     二是青春期是惊喜期。大脑发育在十岁左右就已发育成熟,接近于成人大脑,所以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了顶峰时期,又无成年人的工作家事等烦忧,是人生中的黄金期,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青春期也是身体增长最快的时期,高的一年增长达10厘米,这样的情况一直要维持到青春期结束时停止身高的发育。可见,在青春期处处都有惊喜。
     三青春期是危险期。伴随着青少年的变化,青少年的自我独立意识、自尊心、情绪化增强,好奇和冒险意识也随之增强。但青少年的三观尙未完全建立,且对外界环境的防御系统还未完全建设好,如环境和朋友接触得不好,像吸毒,赌博等对青少年的诱惑力可不小,因上述因素导致个时期成为了犯罪的潜伏高发期。
     对于孩子的青春期,父母能做的是理解和陪伴,静待花开就好了。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3     作为一个学院派系统学习心理学6年,并以发展教育心理学为方向的学生,我自己在选择一本专业书籍时,有一个小窍门:如果这本书是第“大于等于2”版的话,选择它应该没什么大错。所以在我看到这本书赫然“第11版”的时候,可想它当时在我心中的宏伟形象。
     拿到了热腾腾的新鲜书,翻开后:优美的装帧和高档有质感的纸质,让我好感徒增,加上最重要的:丰富的内容与内涵,最新研究成果的更新与分享,生动活泼的语言,开放全面的视角等等等。这一切都让我想说:如果推荐一本书作为青少年心理或发展心理学入门书籍的话,它绝对是您不二的首选~!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4     卢梭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此时青少年的情绪特点是情绪、情感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或是激动、振奋,显得十分热情;或是动怒,感到泄气,变得消沉起来。另外,青少年的情绪明显不稳定,有波动性的特点。他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遇到顺利的情境时,就显得格外兴致勃勃,充满各种幻想,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力量倍增;但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对信念就产生动摇,出现沮丧、灰心的情绪。这种情绪多变不稳定是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的,也与经验不足有关。因此,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我意识危机、社会适应危机、情绪发展危机、个性发展的危机等。青少年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些危机,顺利成长。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5     以前的发展心理学或青少年心理学书籍,基本着眼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侧重于个体纵向时间轴上的研究,比如皮亚杰、弗洛伊德等所做的研究。这本《青少年心理学》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除了纵向的个体发展研究之外,该书还纳入了大量跨文化的横向比较研究。
     我们知道,美国是个多种族融合的移民国家,存在着各种亚文化圈子,在本书的第十三章,专门详细解读了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比如不同肤色、不同经济地位家庭中青少年的成长,以及互联网等新文化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比如在美国社会应起很大反响的“虎妈”,实际上就是欧裔美国家庭和亚裔美国家庭不同文化下家庭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育儿方式的差别,而这种文化特异性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与成熟。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族各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在逐渐趋同,相信在该书第12版或第13版的时候,可能会更多研究“e一代”或“net一代”的青少年心理发展。
     除了单独成章之外,该书在各章节中都融入了“文化”的概念。比如第一章之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全球化”的观点;第四章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也有跨文化的比较,如中国台湾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智力”的概念强调人际相处的能力,也就是“会做人”被认为是智力高的一种表现;第五章同一性中提到了族群认同,这可能也是我们为什么会将骆家辉一直误认为是“自己人”的原因;第六章第七章涉及性和性别的时候,也比较了不同文化下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差异;在后几章涉及家庭、学校、同伴工作与职业的领域中,无不谈到了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文化是我着重研究的领域之一,因此我特别欣喜地发现,原来我一直想了解不同文化下人们的知、情、意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差异,在这本书中告诉了我很多答案,那就是文化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在此我着重推荐John W。 Santrock著,寇彧老师翻译的《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值得心理学工作者们常备。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6     结束了一个学期的中学心理老师工作,感慨万千。在这所完全中学里,我看到了重点培养的初中部,孩子们学习的压力、青春期的叛逆、对自我的迷茫;而以放羊式教育为主旋律的高中部,我看到了孩子们思想的奔放、对未来的憧憬、对性和爱的纠结……开学前看到这本书,我想,我是极其需要它的。
     这本书可以让我更从容地回答学生的一些留言:
     1、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
     2、为什么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
     3、爸妈只疼家里的小弟弟不疼我这个姐姐,还让我干很多家务活,我好难过……
     4、遇见喜欢的男/女生,却不知要怎么跟他/她搭讪,觉得好糗。
     5、上了高二,终于发现自己是时候努力读书了。可是落下的功课实在太多,我快要学疯了。能放弃吗?不能。可是我该怎么办?
     这本书我也想推荐给某些抓狂的班主任。他们可以以此看清学生的乖巧抑或叛逆的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想法:
     1、我们班有一个JP女生,下课总是去跟老师假装很熟,在办公室里蹭来蹭去,说了也不听,这是什么心理?
     2、现在的孩子真是玻璃心!批评两句就眼泪决堤。他一哭我就想算了吧让他回去下次再说他。结果他似乎摸透了我的命脉,以后我一批评他就哭得更凶了。办公室的其他老师还以为我把他怎么了呢。老师真难做。
     3、新班主任最怕班里有“熊孩子”了。经常被其他科任老师投诉,自己找他谈了好几次也不奏效。想着要不去家访一下,这学生一副打死都不让我去的架势,仿佛背后有难言之隐。
     虽然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是学生。但长大后为人师,却似乎忘了当初的我们是如何匍匐过这段坎坷的青春路,忘了当初的我们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师怎样的对待。这本《青少年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暂时退行到花季雨季,让我们弯下腰,听到孩子们花开的声音。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7     我们曾为三角函数、二次方程、椭圆、双曲线犯头疼,皮亚杰认为那是从具体运算转换到形式运算;我们曾为某个人心动、为爱不顾一切,斯滕伯格认为那是浪漫的爱,只有亲密和激情没有承诺;我们曾做过很多梦,毕业时不知何去何从,埃里克森认为那是处在同一性危机中,尝试着体验不同的角色。原来那些忧伤、痛苦和喜悦事出有因,并非只有你一人承受。从学术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多一些理性的认识,不亦乐乎!
     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生理、认知、社会情绪。生理是心理的基础;认知即加工信息,包括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智力;社会情绪包括情绪、人格、社会关系。本书第一部分介绍经典发展理论后,阐述了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基础,第二部分介绍认知和社会情绪的发展,第三部分介绍影响青少年发展的环境,第四部分介绍青少年发展的问题,逻辑相当清楚。人的一生主要分为胎儿、婴儿、童年、青少年、成年,本书只在青少年阶段做文章,面面俱到,事例丰富,译笔晓畅明白,十分难得。由于文化差异,本书在性、学校教育、青少年问题方面援引的数据恐怕与国内相去甚远,需深思慎取。
     不得不说,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公司在伪心理学泛滥的当今,引进西方经典教材以正视听,真是业界良心!

3.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在米德学术生涯的后期,他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代沟(即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对立,冲突)产生的必然性给予了颇具说服力的诠释,也对如何解决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回答,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读后感《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人们往往把代沟产生的原因仅仅归结于年轻一代的“反叛”,而米德却进一步把这种反叛归结于老一代在新时代的落伍之上。以往,尽管也有人强调两代人之间应该进行交流,但他们往往把建立在这种交流当成恢复老一代对新一代教化的手段,而米德却申明:“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而我也觉得,不是只有一人在教育,双方的谈话都应该是在互相受到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参与对话的双方其地位虽然是平等的,但对未来所具有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当代世界独特的文化传递方式,决定了在这场对话中,虚心接受教益的应该是年长的一代,因为今天正是年轻人代表未来。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