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股票市场走势如何

2024-05-18 23:00

1. 二战时美国股票市场走势如何

二战前全球经济疲软。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说二战很大部分因素是因为这次金融危机造成的。美国也不例外,股市直接崩盘,许多人一夜之间成了穷光蛋。这种状况持续到二战中期罗斯福改革后才得以改善。

二战时美国股票市场走势如何

2. 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的状况(详细)

美国罗斯福调成完成 国民富裕 社会稳定未守欧洲战乱影响
英国庸相张伯伦不会审时度势 第二次工业革命又没跟上已稍弱与德苏 丘吉尔上台后已经国虚 但顽强战争经济还算稳定 社会犹豫并未打上英伦三岛所以也是不错。

3. 美国二战时 什么股票表现最好,最好举个例子?

由于罗斯福限制企业趁战争时夺取暴利,因此二战时股票收益远不如一战前收益。

相对来说,当时美国的战争债券收益率比股票要好!!

美国二战时 什么股票表现最好,最好举个例子?

4. 英国和美国 是欧洲的吗

英国是属于欧洲,美国属于北美洲

5.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英国,这个曾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帝国,在一战後可说是开始闹穷了,它这时仍有强大的舰队和控制北海、地中海、印度洋、西南太平洋的海权实力,在根本上,它仍有完封欧陆任何一个陆上强权的海权力量。不过在二战前期英军在欧陆上的损失却也真的使英伦三岛有一段可怕的危险期。但是真正打击英国未来的,不是向英国宣战的轴心国,而是英国自己的政策。英国首相邱吉尔他是个特别的领导人,他有许多的特质,但是他太过於注重於表面的目标:打败轴心,而没有想到战争和英国本来的关系。英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首先对於德俄对决的态度就发生了问题,事实上这两个国家都是可怕的侵略国,它们都有著以政治和思想来侵略他国的手段,可是英国人竟二话不说就倾了全力以物资来“进贡”给俄国。英国人还不如等到俄方提出某种程度的要求和条件才提供物资,那才有利。以英国人的角度来看应是使这两方两败俱伤,再利用本身海军力量和空中的力量把德国经济扼杀,才是个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不过英国人却反其道而行,把大量的物资投入在提供俄方,更没有注意到它真正的生命线是在於地中海、印度洋和南太洋的国协地区。以致於北非的作战未能集中力量以在初期打败隆美尔,而在远东方面又不能和日本达成某种协议(但是在美国的压力下这点可能无法做到,但是俄国却明目胆的和日本保持这种互不侵犯条约到二战末),或是其中力量防守新加坡,无论如何都应将守住新加坡为第一要务,若新加坡不守住那对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政治影响可说是令人无法想像的。 

  英国人在二战中可算是全走错步了,二战结束後,英国人才猛然发现,他们虽成功地把德国打成一个废墟,但是蘇俄和其共产势力撗张的却比当年的德国还来的快还猛!而自己的国家却没有能力去反制这种席卷式的侵略。在战债的压力下,英国失去了它的海军力量和珍贵的海权。埃及和印度等殖民地也明白了,原来英国人也是可以被打败的,不久就相继独立,这个打击使得英国人再也不能利用大量的殖民地物资和劳工来弥补其战争中的损失。又因为政策的错误,去支持以色列建国,造成英国在中东地区势力完全被蘇俄所取代。 

  走到这种地步,原本的日不落国也变成了日落王国了……从此英国就只能算是欧洲地区的中型国家……几乎完全失去了其全球的影响力,不过它仍保持著一个和欧陆相抗的战略态势,来使其地区性的影响力能够有发挥。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6. 二战对英国的影响

二战加剧了英帝国的衰落。
二战时期英帝国状况:
1、殖民地对战争胜利的贡献
二战是对英国殖民地一次忠诚的考验。 因为在站前,各个殖民地的地位只是在语言上的规定,而是否参战则是用实际行动明确了其主权国家的地位。 没有令英帝国失望,在二战中,英国殖民地除了爱尔兰保持中立之外,其他的殖民地都相继对德国宣战。
并且将大量的资源运往英国,为英国的战争所服务。 而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各个殖民地对英国具有如此高忠诚度的并不是它们具有的同一个目标或者同一个需要,而是具有相同的恐惧。
一旦英国战败,那么其殖民地也会具有相应的威胁。 所以,在这次的战争中,英殖民地参战的注意力并不是集中于巴黎或者伦敦,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华盛顿。
2、殖民地具有分离倾向一战使得英帝国的霸主地位发生了动摇,而二战促使英帝国最终走向了终结。 在二战胜利之后,更加速了英国殖民地的离心倾向,从而使英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总结二战中促进英国殖民地纷纷独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西洋宪章》影响了殖民地的独立。
这份宪章是英美两国为了获取战争的胜利而动员和鼓励世界人民参加战斗的一项工具和手段。 在宪章中声明,英美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并且尊重各个民族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 这为后续英国殖民地的迅速独立埋下了伏笔。
第二,在二战中,大量的殖民地人民走出国门,参加战斗。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提高了思想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军事技能的提升为后续民族的独立提供了基础。第三,英国军队在亚洲战场上的败退影响了英帝国的凝聚力。
在英国军队在亚洲战场上的败退不仅使其失去了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而且打破了英国不败帝国的神话。 殖民地的人民不再相信和依赖英帝国的可靠性和强大,从而使英帝国的离心速度加快。 
第四,在二战中英国减弱了对殖民地的控制, 对于殖民地提出的各项要求或者发生的动乱,仅是采取简单的让步或者镇压的方式,这加速了殖民地的离心速度。 第五,在战争中德国和意大利进行的伪装同情和支持独立的政治宣传,减弱了各殖民地维护英帝国的决心。
3、战时英国对待殖民地的态度
英国在二战期间为了鼓励殖民地人民参加战斗,在对殖民地的统治中主要使用了三个方面的手段。 首先,英国对殖民地采取镇压、分化和妥协的态度,目的是维持英帝国能够更加长久的持续。
此外,当镇压和分化不能够解决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时,英国政府采用宪制改革的方式进行让步。 最后,英国在 1940 年为了应对各个殖民地的反英斗争颁布了殖民地发展法。
总结:
英国通过一系列手段建立的英帝国, 在经过两次战争的洗礼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英国在这两次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两次战争使英国在经济上大幅度萎缩,加大了对美国和各个殖民地的依赖。
而殖民地的人民在经过两次战争之后,民族独立意识提升,从而掀起了反英的斗争。 所以说,二战加快了英帝国的衰落。

扩展资料:二战后英国与美国的关系: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在近代,英国曾辉煌一时,当了二百多年的世界霸主。鼎盛时期的英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面积占到了世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当时英国人在世界上简直横着走,英国人傲气的谁都瞧不上。但在19世纪末,随着德国的崛起,英国人的霸主地位遭到了德国人的挑战。
为了挑战英国人的霸主地位,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硬生生的把英国人拉下了霸主的宝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把英国人家底打光了,搞得英国人欠了一屁股债,势力一落千丈,霸主地位只好拱手让给了美国。不过虽然二战后英国失去了霸主地位。
但在战后很长时间里英国一直不服美国,直到60年代末才开始服软。二战后英国严重衰落,在战后很长时间里仍然不服美国。
其实英国在二战结束后不服美国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国仍然有一定的实力。尽管英国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几乎被战争掏空了国库,但战后的英国仍然是世界第三强国,和苏联的实力相差无几。1945年,英国的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值并不比苏联少多少。
1945年春天英国本土坦克月产量达到苏联的70%,军用飞机月产量达到苏联的95%,舰船数量更是远远超过苏联。如果加上英联邦国家,其军工产能一点不比苏联逊色。
实际上,二战结束时英国的实力并不比苏联差多少。在五十年代,英国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苏联不服美国,英国人自然也不会服美国。
尽管英国在经济和工业方面与美国有差距,但英国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英国拥有辽阔的殖民地,虽然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独立,但大部分殖民地仍然在英国手中,那些独立的国家仍然和英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英国仍然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印度次大陆的棉花和茶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铁矿石和牛羊肉、加拿大的粮食、加勒比的糖、南非的稀有金属等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英国本土,这是其他国家不能比的。
同时,英国人虽然衰落,失去了霸主地位,但仍然在金融、航运、贸易等方面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美国人在战后花了很长时间才彻底压倒英国,把英国在这些领域挤出了第一梯队。
此外,世界上很多规则还是英国人制定的,美国人有时候也不得不按英国人制定的规矩来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人再厉害,还是得乖乖说英语。因此,英国人自然不服美国。
不过服不服不是英国人说了算,虽然英国在战后仍然有一定的实力,仍然不服气,但没过多久就不行了。因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都在排挤打压英国,在美苏的推动下,世界各地掀起了反殖民统治的浪潮,英法为首的殖民体系到六十年代土崩瓦解。
英国人的势力因此一落千丈,遭到了重创,再也无力和美苏叫板。加上当时英国经济增长缓慢,逐渐被联邦德国、日本和法国超越,所以英国的地位直线下降,被挤出了第一梯队,再也无法和美苏抗衡。
当然,英国毕竟是传统的老牌强国,虽然衰落,不能再和美英平起平坐,但仍然是世界大国之一。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屈指可数的几个强国,英国及英联邦的实力以及影响力仍然不是一般国家可以比。

7. 二战期间为什么德国比其它国家的科技先进那么多?

主要原因是一战后各国意识形态的问题,一战时主要战术是壕沟战,战争结束后,英法满足于现状并没有进行军事革新,法国甚至以为壕沟战就是战争的最终表现形式并建立了马其诺防线。
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崩溃,希魔就此崛起,并通过工业强国这一理念来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
坦克则进入了德国的视线,德国将领开始研究起坦克战术,同时也对坦克提出了更高要求,刺激了德国工业,两都相辅相承之下,德国的科技进步神速。
而这也是二战开始后,原一战战胜国迅速变为战败国的原因。他们的意识都停留在壕沟战那种原始战术上,被闪电战这种穿插式战术击败。
归根结底,德国的科技之所以强于别国,一是因为德国奋发自强,二是其他国家固步自封满足现状。
另外:
1. 发达的经济,雄厚的科技基础。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2.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有广大殖民地。即使不发展科技也照样能在殖民地赚取很多钱,客观上限制了它们的进步。
3. 严谨的作风,勤劳的天性,追求卓越的精神。德国人偏爱生产高档且很贵的东西,比如奔驰宝马和虎王坦克。
4. 德国智商普遍比较高,据研究,德国人智商约107,东亚国家106,而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只有90—100左右。
5.高效有为的政府。无论是威廉时代还是希特勒时代。领导集团都十分注重与时俱进。敢于大胆引入新的科技新的思想。
6. 在战争在准备上十分充分,在新武器的研制上不遗余力。
7. 尊重个人研究成果,德国很早就实行了专利保护法。
8. 德国自然人才辈出,但要说在美国和苏联的核心科学家都是德国的就未免过于夸张了。

扩展资料
其实德国在二战中的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如此先进一点都不让人意外。首先,德国在工业革命之前,德国的工业已经很发达了。比许多国家都先开始工业革命。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优势,进行了海外扩张,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本。
再者,德国人在工业革命以后,重视教育的发展。在海外积累的资本,有很大的一部分都用来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为德国培养出各式各样的人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教育水平已经领先于大部分国家。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期间为什么德国比其它国家的科技先进那么多?

8.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主要是英国依赖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发展经济。美国的主要政策就是《马歇尔计划》。经济模式的特征:由以前的国家过多干预向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重新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①确立: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结束后初期到50年代末):①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②确立: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3)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变:①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②多极化: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起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英国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经济体制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工党主政期间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分别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 月至1979年5月,掀起两次国有化高潮,国有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1970年国有企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8.1%,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 11.1%,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地位显著上升。1981年,英国最大10家公司(企业) 按营业额排序,国有化公司占3家,按职工人数排序,国有企业占6家。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门:英国邮政局、国家煤炭局、英国铁路局、英国航空和宇航公 司、英国机场管理局、英国港务局、英国货运公司、国家公共汽车公司、英格兰运输局、英国钢铁公司、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英国制造公司、电力委员会等。英国国 有化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代替私营公司在英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撒切尔夫人主政时期进行的大规模私有化运动,对煤气、石油、电力供应、煤炭、宇航、汽车 和电信等部门的上百个大型国有企业实行了民营化。到1989年,国有企业的总资产比1979年减少了45%。1990年底国有企业在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已 由1979年的10%降至不足5%。目前英国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邮政、市政交通、核燃料工业和民用航空事业等领域。虽然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但英国还是公私 混合产权结构。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03 09:27 1945年7月,英国工党出人意料地在大选中获胜,工党在下议院获得398个席位,而保守党仅得209席。工党由此单独组阁,成立了由工党领袖克里门特•艾德礼为首相的战后英国首届政府。工党政府刚一成立,就决心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兴战后的英国经济和改善社会状况。工党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推行福利国家制度。在实行国有化方面,英国政府除了原已收归国有的电话、电报、地铁、发电站以外,还将煤矿、铁路、电力、煤气、运河、船坞、医院、英格兰银行、航空及钢铁业收归国有。国有化的方式是由国家向原业主支付偿金。而国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国家的力量维护英国整个经济机制的正常运作,推动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二是帮助调整英国国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尽可能地争取社会平等。与国有化相互关联的是工党政府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计划化。艾德礼政府从一开始就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对财政、金融、贸易和部分生产的控制,主动地指导和调节经济发展。福利国家制度是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诸项改革举措中影响最大的一项。1946年8月,通过工党政府的努力,英国国会通过了国民保险法。该法在以往有关法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险项目,规定凡已就业而未达退休年龄的职工都须参加保险,以便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的情况下能够享受津贴和补助。1946年11月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在英国的居民从此享受免费医疗。同年还通过了住房法,该法规定地方当局负责集资修建房屋,解决战后房荒;同时对房租实行限制,以保护租户的利益。1948年5月。国民援助法出台,规定由于种种原因而无力缴纳社会保险金的贫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济。上述所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的基金来源于投保职工交纳的保险费、企业主上缴的保险费和国家的预算拨款等三个方面。工党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战后英国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1948年,艾德礼宣布英国已经建成了福利国家。

  英国工党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对战后初期英国经济的恢复和复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英国较早地在1948年达到战前的经济水平。马歇尔计划又使英国从美国给欧洲的援款中得到1.2亿美元,工党政府用此款充实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储备,稳定英国的金融市场,弥补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使英国的经济更快地走上复兴之路。到1950年,英国经济达到了4%的年增长率,为此,工党赢得了1950年的大选而继续执政。虽然一年后由于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党通过大选重新上台执政,但是工党政府的改革成果却没有被否定。

  1951年10月,保守党组成由丘吉尔为首相的新政府,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保守党执政时期(在此期间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和霍姆相继出任首相)。保守党政府除了终止实行工党原先准备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基本上接受了国有化的现实;同时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国家在国民保健方面的开支。丘吉尔政府还根据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实际,结束了产生于战时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使英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发展。50年代前期,英国的经济呈现繁荣,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虽然进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与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相比,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2%至3%。
  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过程及其经验

  1.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国。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

  2.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做法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3)职工内部持股。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

  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包括: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主要以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其它则采用股份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的办法。从改造的规模看,该阶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近一倍。

  为保证整个改造进程的平稳性,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相关配套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特别股权安排及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所谓特别股权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所谓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重点在于合理确定职工持股购股方案,一般让本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

  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对亏损的大企业本身进行划分,根据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区别对待。由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不等于其各部门一概亏损,因此区别对待的优越性在于: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2)逐步推行,相对平稳。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同时注重各种改革措施之间的相互衔接配套。

  由于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同时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政府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现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企业大量裁员,使失业问题空前严重。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带来工人抗议等众多社会问题。(2)如何有效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尤其是对具有自然垄断性企业实行私有化后,如何防止因私人垄断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