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敏感期(幼儿敏感期)

2024-05-19 17:18

1. 什么是敏感期(幼儿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星知计划#

什么是敏感期(幼儿敏感期)

2.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所谓儿童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专心吸收周围环境某一事物的特性,并不断进行重复实践的过程。换句话讲,就是儿童对其生活周围的一切事物进行认知、学习、掌握的过程。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母亲肚子里4、5个月时,就已经下意识地开始感知周围的变化了。周围的声音、母亲的情绪变化,都会引起胎儿的动作反应。
所以说,重视儿童的敏感期是必要的,但要遵循规律来进行。

3. 幼儿敏感期

  育儿专家小巫


  在我经常探访的一家育儿网站上,一位母亲自称“一个伤心的妈妈”,向大家诉说她的困惑。她给三岁的女儿总结了两项“缺点”——内向、胆小。具体事例如下:

  其一,某天晚上她带着女儿在饭馆吃饭,饭后要求女儿去收银台交钱,女儿不愿意去,妈妈“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女儿就是不肯。母女僵持了20多分钟,最终还是妈妈自己交了款。这件事情让妈妈“很伤心”,因为她在女儿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得到的结果却是女儿“连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其二,只要上街,女儿就必须牵妈妈的手,少牵一会儿都不行。给妈妈的感觉是“她非常没有安全感。” 为了女儿,母亲辞职回家做了全职妈妈。“平时对她小心呵护的,就怕她没安全感。我有一个朋友,对孩子远远没我有耐心,可她的孩子上街都自己甩开腿跑,她还比我宝宝小1岁。”写到这里,这位母亲不由得悲叹——“这么胆小的宝宝,我该怎么办啊?”

  三岁的孩子不愿意独自去收银台交款是很正常的,成年人眼里的小事一桩,在幼儿眼里却是天大的挑战。如果父母希望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可以每次付款时领着孩子去收银台,先给孩子做示范,再找机会鼓励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主动交款,而不是一下子就把孩子推到陌生人面前独立完成一项任务。

  三岁的孩子上街喜欢牵着妈妈的手也是很正常的,甚至值得表扬,说明这个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三岁幼儿还不能够应对四周繁杂的环境、必须依靠父母保障人身安全。那个朋友的两岁幼儿在街上乱跑,其实很危险。

  由此看来,这位母亲的伤心显得有些小题大做。细细问一问,原来是孩子的爸爸比较内向,这是妈妈对丈夫最大的不满意,爸爸也不喜欢自己的内向性格,因此夫妻双方都非常期望女儿性子开朗大方。谁知遗传基因并不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孩子还是像爸爸,内向、拘束、腼腆。妈妈不愿意接受丈夫的性格,转而试图塑造女儿,甚至问“大人我改变不了,孩子我难道也得无条件地包容吗?”

  让我们想一想这个孩子的处境:妈妈对自己不满意,爸爸也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什么呢?自己天生的、遗传的性格,是自己无法改变的——起码在三岁这个年纪是没有能力改变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她会多么地自卑啊!每天生活在父母对自己不满的紧张气氛和压迫感中,她还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吗?但愿她永远不知道妈妈说过——“说实话,如果孩子长大后真的不是一个大方开朗的孩子,我会失望,虽然我是那么的爱她。”这种不现实的期待和失望足以摧毁一个孩子。

  不知从何时起,在某些父母眼中,内向变成了一种缺点。人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世界才丰富多彩,人际结构才稳定平和。内向的人自有沉静、安稳、含蓄的优势,外向的人则可能由于浮躁、张扬而遭受挫折。但是一些家长不能够辩证地看待性格差异,急着把内向型格的弱势与外向型格的强势相比,害怕自己内向的孩子会在竞争中“吃亏”。

  这属于典型的父母内心中的恐惧在作怪。作为家长,如果你有藏而不露的内心恐惧,你的孩子肯定会受到影响。小孩子尚不能够探测出你到底害怕什么,但是他们能够准确地察觉到你什么时候不高兴了、烦躁了,你的呼吸急促了,你的脸色难看了。当你发怒和焦虑的时候,就是你深埋心底的恐惧趁机在兴风作浪。

  这些恐惧是些什么东西呢?就是那些我们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的自身缺憾,家人(尤其是配偶)身上令我们感到不满、厌烦却又无能为力的缺点,以及生活中的挫折经历给我们留下的屈辱和遗憾,还有面对未知和未来所产生的焦虑和担忧。心理学大师荣格将这些统称为我们内心的“阴影”,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荣格说,“所有的潜意识都会得到投射。”我们会把内心的阴影投射到周围的人身上,就像把一个影像投射到一只屏幕上一样。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理想的屏幕。我们不愿意挑战自己内心的阴影,但是却渴望迎头痛击投射到我们身外的缺陷,因为这样做比较安全。把自己想抛弃的东西投射到孩子身上之后,父母便开始向那些阴影宣战。他们对自己不满,却没有勇气面对;他们对配偶不满、企图改变对方,但是没有成功;他们在生活中受了委屈,却无力反抗;于是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当作敌人,力求取得胜利。

  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受伤最严重的,恰恰是无辜的孩子,而且这种伤痛往往伴随他们一辈子。

  有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追求完美的人很难快乐。”理智、成熟的人能够冷静地接受现实、积极地寻找平衡,对人生不求全责备。然而,一些家长却难以接受自己孩子的个性,总希望孩子完美无缺。事实上,那些看着孩子不顺眼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评价就很低。他们真正不能容忍的,还是自己(或者配偶)身上的“毛病”;他们力图修正的,是自己某些不堪回首的经历;他们竭力要在孩子身上弥补和实现的,是自己未竟的心愿。

  其实,通过努力,这些父母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和现状。但是改变自己太痛苦了,人们本能地回避这一条路,而更希望在孩子身上塑造一个“改良”的、“完美”的自我,往往还冠冕堂皇地打着“严格要求、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孩子是无辜的,也是无助的,他无法反抗父母,只有折磨自己,以图取悦父母。不幸的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也很难对孩子满意。孩子生活在批评、指责、自我否定之中,在父母制定的难以企及的高标准面前,感到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还怎么能够成长呢?

  孩子最需要我们给予他们什么呢?100%的、无条件的接纳。接纳、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及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轨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的来源,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是奠定一生幸福的坚实地基。

  大部分幼儿的一些表现——扔东西、抢玩具、淘气贪玩、认生害羞、哭闹耍赖、反抗父母,等等,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状态,只需父母宽厚的包容、耐心的引导,孩子会慢慢懂得道理,并且在“错误”中成熟成长。但是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如意表现如临大敌、拼命纠正,担心“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得了…”甚至由于害怕丢面子、被人当作无能失败的家长,而不惜牺牲孩子的自尊。父母最好先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寻找这种不安全感的来源,再审视所惧怕的后果是否就是孩子的必然现实。人的性格会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而产生变化,经常有妈妈感叹“成为母亲改变了我的一生!”更何况一个三岁的孩子?因为孩子的一次行为而过分担忧她的未来、甚至给她贴上性格标签,是不是显得有些荒唐?

  下一次孩子的某些行为或特点让你不满意、担忧焦虑、下不来台以至勃然大怒时,先别急着对孩子发泄,而是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

  你是对谁不满意呢?你为什么这么焦虑这么担心呢?尤其当你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却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收效,想一想这些期望是否现实?是孩子能够达到的要求吗?符合幼儿成长的规律吗?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吗?是孩子使你失望了还是你自己造成了失望?

  多问自己几个问题,答案就在你手中。,你可以看看这效果

幼儿敏感期

4.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是指:由于儿童在这一阶段智力、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而产生的一段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一系列的敏感情况,而这一时期被称为儿童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不到敏感期的种种表现。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始终没有进入更多家长的视野。

5. 什么叫做儿童敏感期

 什么叫做儿童敏感期
                    什么叫做儿童敏感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各种能力发展的儿童敏感期。如果儿童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下面分享什么叫做儿童敏感期。
  什么叫做儿童敏感期1   一、敏感期的由来 
   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观察到,刚出生的毛毛虫对于光特别敏感,他们会顺着光爬到树枝的顶端去吃那些刚刚长出的嫩芽,但等它们长大、消化系统健全能吃成叶后,它们就不再对光有特殊的敏感度了。
  1937年,奥地利科学家劳伦茨在观察小灰天鹅破壳出生时发现,小灰天鹅第一眼看见什么动物就把什么动物当成妈妈,如果孵出时看到的是母鸡,它就跟着母鸡走;如果孵出时看到的是劳伦茨,小天鹅就认劳伦茨作妈妈,劳伦茨去什么地方,一群摇摇摆摆的小天鹅就在身后跟到什么地方;劳伦茨下水游泳,小天鹅也跳进水里,并且亲热地啄着他的头发和胡子。
  劳伦茨把这奇妙的现象称之为“印刻现象”。通过研究他发现:印刻现象的存在有一个关键期,超过了这个期限,印刻行为便不能形成。劳伦茨还发现: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有这种“关键期”现象,并且在人类心理发展也有类似的现象。
    
  最早提出儿童敏感期的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她通过对幼儿自然行为的细致、耐心、系统地观察后指出: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这种能力与印刻现象十分相似,蒙台梭利将其称为敏感期。
  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要再想要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多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
    二、什么 是儿童敏感期
   由于儿童在这一阶段智力、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而产生的一段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一系列的敏感情况,而这一时期被称为儿童敏感期。
  什么叫做儿童敏感期2   儿童敏感期分为很多阶段,参考如下: 
  一、语言敏感期一般是在0-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大人说话的口型开始学会模仿,学会咿呀学语,被称为孩子的语言敏感期。
  二、认识符号、书写符号的敏感期,一般是在3.5-5.5岁之间,孩子对于认识字符、书写字符产生了各种兴趣。
  三、阅读敏感期,阅读敏感期一般是在4-6岁之间,孩子对于阅读能力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看书、读书.
  四、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一般是在0-3岁,孩子一般喜欢有一定秩序的环境,认识事物和熟悉事物。
    
  五、器官敏感期,一般是在0-6岁的孩子,能够对听觉、视觉、味觉、触觉这些器官产生敏感的时期.
  六、细微事物的敏感期,一般在1.5-4岁之间。
  七、动作敏感期,一般大动作敏感期是在1-2岁,小动作敏感期是在1.5-3岁。
  八、社会规范敏感期,一般是在2.5-6岁。
  九、性格敏感期,一般在4-5岁之间.
  十、文化敏感期,一般在6-9岁之间。
  什么叫做儿童敏感期3   宝宝敏感期的特点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他会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他还会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突然爆发出来某种新的动机为止……
  正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具备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成长和创作之中。他们的内心里正紧锣密鼓地上演着一场戏剧。可能父母会对此现象无所察觉,然而却真实存在着。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这种力量在不断地生长,有时会充满孩子的整个生命。
   宝宝敏感期的重要性 
  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
  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不到敏感期的种种表现。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始终没有进入更多家长的视野。
    
   儿童敏感期有以下九种: 
   语言敏感期(0至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
  应带孩子至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秩序敏感期(2至4岁) 
  孩予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戚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特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感官敏感期(0至6岁) 
  孩予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三~六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特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比如:听觉筒、
  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能。您也可以在家中准备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遭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至4岁) 
  大人常会忽略周遭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若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您培养孩子具有钜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动作敏感期(0至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特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社会规范敏感期(至6岁) 
  两岁半的孩予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什么叫做儿童敏感期

6.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是最早注意到“发育中的敏感时期”的人之一,他提到了一种毛虫。幼毛虫对光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当它们从树干上的卵中出来时,会被吸引到树枝的顶端,在那里它们可以吃到新的嫩芽。当毛虫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壮,能够吃掉更坚硬,更老的叶子时,它们就失去了这种敏感性。
有趣的是,这种敏感性的消失与它的存在同样重要。蒙台梭利指出,在一个阶段极有利于发展的条件,在以后可能变得不利。

蒙台梭利哲学认为,类似的事情在儿童时期也会发生,现在的研究表明,儿童确实经历了某些有利于发展特定技能的关键时期:机会之窗。
在此期间,大脑在特定类型的学习中特别有效率。这就是为什么在特定的时间,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压倒性的兴趣,在某些对象和活动,在以后的时间,将是相当无聊的。
就好像一种燃烧的激情促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排斥他人上。蒙台梭利认为:当一个敏感期处于一定高度时,就好像聚光灯照亮了一些东西,而其他方面的则处于阴影中。在这种迷恋下,孩子们会长时间地工作而不感到疲劳,不会感到疲倦,而是精神焕发。

最有趣的时期之一是语言习得时期。它从出生开始一直持续到7岁左右。婴儿喜欢听到人类的声音,并且会专心听,排除其他声音。蒙台梭利的老师非常小心地不说话地呈现材料,因为孩子们本能地看他们的嘴,而不是示范。受虐待的孩子很少和成年人交流,他们的词汇永远不会很好。7岁以后学习外语要困难得多,12岁以后可能会很辛苦。到那时,敏感期已经完全结束,孩子开始了另一种学习。
语言敏感期也具有社会意义。世界上的语言只有通过婴儿学习才能生存下来,因此,试图复活死去的语言通常不会成功。

蒙台梭利哲学是由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通过对孩子的仔细和彻底的观察而发展起来的。在学习成为一名医生后,她的许多理论都是基于孩子的生理发育而发展起来的。
在发展她的理论时,蒙特梭利发现孩子们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敏感时期。
什么是敏感期?
它可以被定义为与环境中某些元素有关的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有机体对这些元素具有不可抗拒的冲动和明确的活动。换言之,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敏感期是指孩子们受到某种活动、冲动或特征的内在吸引的时期。
蒙特梭利自己描述了敏感时期,她说:“孩子们经历了明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他们揭示了后来消失的心理能力和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在他们生命的特定时期,他们对某些东西和运动表现出强烈而非凡的兴趣,而这些东西在以后的岁月里可能会徒劳无功。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他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排斥其他方面。这种关注不仅仅是好奇心的结果,更像是激情的燃烧。敏锐的情感首先从无意识的深处升起,并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启动一项奇妙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建立起意识。
这意味着,我们有很大的责任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他们的内在欲望可以在他们的身心、情感和精神健康的发展中得到满足。
蒙特梭利把错过的敏感期描述为缝针脱落。
一旦一个敏感时期过去了,它将永远不会像过去那样,以同样的强度和完整性回归。
在每一个时期,孩子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力来引导学习过程,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蒙台梭利把孩子的语言发展描述为“最精彩的一个”,在0到6岁之间,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孩子在一个语言丰富的环境中学习说话和交流。我们的双语课程就是基于这项研究,表明在6岁前接触第二语言的重要性是最有效的。
当然,语言并不是我们的孩子度过的唯一敏感时期。秩序,小物件,感官,学习良好的礼仪也是其中的一些。
有些敏感时期在一个孩子身上表现出一种方式,而在另一个孩子身上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孩子通过建造积木或整齐地摆放物品来发展他们的秩序感。
同一敏感期的另一个孩子可能坚持特定的就寝时间或早晨的作息时间。然而,另一个儿童发展顺序可能会一遍又一遍地选择同一个谜题。

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敏感时期往往一到就过去。因此,一个准备充分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有准备的环境下,我们必须有意识地观察我们的孩子,并在他们的道路上放置适当的成长机会。




7.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呢?

幼儿的情绪变幻莫测,随着见识的增长,很多时候都会钻牛角尖,还爱跟父母闹别扭、发脾气。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行为让爸爸妈妈们难以理解,许多稀奇古怪的行为会让我们困扰、生气。同时会让亲子关系产生矛盾,形成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孩子正处于敏感期。幼儿的敏感期存在于各个阶段,并且是充满弹性,因人而异的。在孩童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如行走敏感期、细节敏感期等等。这是孩子在用一种独特并且强烈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这一时期孩子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并且会解锁很多新技能,这也对孩子之后的智力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



他还会毫无理由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突然爆发出来某种新的动机为止,这就是孩子的敏感期。
孩子在敏感期阶段,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甚至让家人很困惑。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在6岁以前都要经历许许多多的敏感期,所以了解敏感期,理解孩子的不理智行为,是爸爸妈妈们至关重要的事情。在宝宝6岁左右之前,如果没有平稳度过敏感期,那么6岁到12岁这样的时间段还有弥补的机会,但这样的前提是让孩子身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里。错过了敏感期,孩子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可能会出现吃力的情况,还会出现明显的心理波动,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以弥补。



记得孩子三岁时,总是喜欢拿着一把小剪刀,对着目光所及的纸张不停的剪呀剪,不但剪坏了几本故事书,有次还剪烂了爸爸的重要文件。芽芽妈知道,这是敏感期在作怪。所以并没有责怪芽芽。相反,她给芽芽买了好几本儿童剪纸书,让孩子剪了个痛快。芽芽一拿到剪纸书就开心得不得了,动手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宝宝在敏感期阶段,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他们会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尤其在孩子学习走路和学习发音说话时体现得最明显。如果父母意识到这种敏感期的存在,就能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孩子的成长。



敏感期的各种表现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在敏感期?有什么样的表现?怎么陪伴孩子度过敏感期?下面就为各位妈妈们梳理一下敏感期的各种表现。
01 狂热兴趣
很多孩子很喜欢玩水,他们用各种小勺小碗弄得到处都是水,这时大人强行来制止,孩子正玩得起劲,被中断后当然要用大哭大闹的方式反抗了,其实玩水可以让孩子进一步认识、了解这种东西,并且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孩子对于某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比如玩水、涂鸦、撕纸等行为,那应该就是进入了相应的敏感期阶段。



02 重复动作
当孩子进入到某一敏感期时,就会反复重复这一行为直到满足,很长时间都不会转移注意力,他可能会一次次的把搭好的积木推倒再重新搭建。或许会经常吃手手、咬文具、舔桌子等等。大人们会觉得太不卫生了,但这却是孩子接触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敏感期的一种的表现。
03 开始反抗 性格叛逆
如果你在阻止孩子做以上事情、以上行为的时候,如果他们出现情绪不稳定、崩溃、挑战爸爸妈妈的忍耐极限时,很有可能是他的兴趣受到阻碍后的不断挣扎的方式。



如何陪伴孩子度过敏感期
那么,如何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敏感期呢?
01 自由环境
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孩子的思想从道德与成见中解放出来,解放他的双手,从“这儿不许动”、“那儿太脏不要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孩子玩水时,给他们穿上防水服,挽起他们的衣袖,在孩子耳边告诉他“开心得玩吧!”
02 把握敏感期
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任何东西都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武断的认为孩子是自私的。不要不断到在孩子耳边唠叨:“不要那么自私嘛。”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
当孩子进入逻辑思维敏感期的阶段时,最大的表现就是不停的询问“为什么”。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烦,甚至会对孩子发火,叫孩子闭嘴。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阶段,作为家长一定要理解并珍惜,因为在逻辑思维敏感期阶段,是孩子学习并认知这个世界的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呢?

8. 幼儿敏感期有哪些阶段

1、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哑哑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2、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秩序敏感期(0~3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4、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5、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的好时机。

6、动作敏感期(大肌肉1~2岁小肌肉1.5~3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习也同时进行,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7、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8、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