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2024-05-15 00:24

1.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食疗法:补肝益肾
中国人有句俗话“遇黑三分补”,不管是黑糯米、黑豆、黑芝麻、乌骨鸡,只要加上个黑字,滋补的成分便高了许多,因为五色的“黑”对应到五脏的“肾”,中医说“肾为先天之本”,所以中国人将黑色食物与补肾之间画上等号。
黑色食物被认为具有非常强效的食补作用,主要入肝肾二经;一般而言,有“缺氧”现象的人,如气色白、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等等,除了心脏功能不好外,大多属于肾脏不佳,会有耳鸣、耳聋、口干、腰酸、白发、掉发、水肿、小便不利、不孕等症状,因此,有上述症状的人在食物颜色选择上应多吃黑色食物。此外,近年来经科学研究证实,有二十多种黑色食物具有抗癌作用,例如黑豆、黑芝麻等等,“黑色食物”不仅给人质朴、味浓、满足的口感,而且经临床实验证明,经常食用这些食物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并有滋肤、美容、乌发及延缓老化的作用。
黑色食物养生法黑色食物代表五行中的水,影响肾、膀胱、耳和骨骼的健康,黑色食物包括黑豆、黑芝麻、香菇、发菜、海带、黑枣、黑木耳和蓝莓等,补肝益肾的天然“食品”!
黑米 
黑米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大米,米质佳,是我国稻米中之珍品,因为珍贵成为进贡之品,古为“贡米”,其营养价值比一般白米高,每100公克含蛋白质11.3公克,普通白米仅含6-8公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锌、铁、硒等必需微量元素;黑米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外皮中含有花青素类色素,这种色素本身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黑米还能滋阴味肾,补胃暖肝,明目活血,健身功效显著。用它入药,对头昏、贫血、白发、眼疾等疗效甚佳。
黑芝麻 
黑色食物中,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黑芝麻,黑芝麻性味甘平,入肝肾二经,可润燥滑肠,有滋养肝肾的作用,治疗病后体虚、眩晕等症,一般人食用可补中益气、滋养五脏,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维他命E、卵磷脂、叶酸、烟碱酸、蛋白质、钙、铁、磷等。不饱合脂肪酸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也因为含有很多脂肪油,所以有润燥滑肠的作用,对于血虚肠燥便秘有很好的效果;维他命E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具抗衰老的作用。
黑豆 
黑豆味甘性平,入肾经,黑豆是一种天然的防老抗衰食物,黑豆有驻颜、明目、乌发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食乌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筋骨,加气力,补虚能食,延年益寿”,其纤维质对整肠亦有帮助,可以防止便秘的发生。黑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由于含有维他命B1、B2、B6、叶酸、微量元素铜、铁、钴等,所以具有使白发变黑发的作用,黑豆还有抑制人体吸收动物性胆固醇作用。
何首乌
何首乌味苦、涩,微温。制熟则味甘,入肝、肾经;用黑豆汁九蒸九晒而成的是制首乌。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以现代药理分析何首乌,其含有淀粉、脂肪、卵磷脂,卵磷脂等物质,除了有强化神经的作用,还能阻止胆固醇的沉积,减轻动脉粥状硬化。何首乌的部分成份可以和胆固醇结合,减少肠道对于胆固醇的吸收,阻止胆固醇沉积在肝脏,降低脂肪肝之发生机率,何首乌还可以升高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具增强免疫功能。
黑色固肾药膳翠玉五物汤 
材料
•排骨1斤
•黑豆30公克
•黑豆30公克
•冬瓜皮50公克
•黑糖
•清华桂各适量
做法
A将排骨先以滚水去油。
B将排骨炖煮黑豆、黑枣、冬瓜皮,煮汤食用,待黑豆软了后加入调味料黑糖、清华桂,即可。
适应症——腰膝酸软、排尿不顺者。
功 效——有补肝增强肾功能之效。
补肾栗子粥 
材料
•栗子粉30公克
•蓬米或糯米100公克
做法 A米洗净,加入栗子粉同煮粥。
适应症——适用于老年肾虚腰酸腰痛、腿脚无力、脾虚、泄泻、肾虚、早泄。
功 效——补肾强筋,健脾养胃。

中医养生?

2. 中医怎么养生?

大家都明白了吗

3. 中医如何养生?

在中国,养生分很多流派,比如道家、儒家、佛家、医家等。由于对宇宙自然生命的认识有所差异,各养生流派的理论观点有所不同,方法也各有侧重,但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先贤圣人都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了精神情志(神)对于躯体脏腑的重要作用,所以各派养生理论有一个共识:重视心神呵护、德行修养。



  养生虽然应该形神俱养兼调,但养神、安神始终是养生第一要务。饮食清淡、进补、服食保健品、运动锻炼等是养“形”,生命借由躯体形态存在。“神”就像生命航船上的舵手,有了舵手,船才能前进。不合格舵手驾驶的船一定是摇摇晃晃的,坐着会不舒服,而只是修理船上的机械零件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怀揣一颗躁动、功利、急切、迷茫的“聪明心”所进行的一切养形活动,不是真正的养生,基本是瞎掰。

中医如何养生?

4. 中医养生都是养的什么?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上古天真论中的养德,主要是体现在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于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而长生不老和福寿无疆的理想境界,必须是从生活方式病和社会方式病入手转变,必须从人类的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根本点改造好,将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负增长的下士,力挽狂澜地改造好和奋起直追,将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质和道德素质比较优越的上士们一起,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神圣人的福寿无疆境界利己利他,这就是合同与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学革命成果。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5. 什么是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中医养生?

6. 什么是中医养生 该如何养生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7. 中医讲究什么养生?

中医历来主张食物要多样化和基本食素。《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据调查,我国长寿老人的食谱,其主食多为玉米、麦等谷物,副食多为豆制品、蔬菜、水果、辅以少量家禽野味。素食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糖、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丰富的维生素,它们对推迟衰老,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增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蔬菜、水果为碱性食物。人们通常摄入酸性食物较多,易引起体内酸碱平衡失调,有损健康。素食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但多吃素食并不等于不吃荤食,合理的饮食调理应当做到“素为基础,荤素并用”,方能延年益寿。
素食的益处
现代医学证明,素食可以净化血液,预防便秘及痔疮的产生,养颜美容,并且安定情绪。从健康的角度来讲,素食在养生方面实在益处多多。
第一:因植物食品中不含有对心血管构成威胁的有害物质,因此素食可减少血管疾病的发生。
第二:植物性饮食,包括:全壳类、豆类、蔬菜及水果,有保护人体降低罹患癌症机会的作用。
第三:素食可减轻肾脏负荷,对肾功能不健全的肾脏病患者来讲,能起到让肾脏"休息"的作用;
第四:素食对预防骨质疏松症亦有好处。众所周知,维生素C有利于钙质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绿色蔬菜,西红柿和某些瓜果等"含维生C丰富;
第五:许多研究显示健康的素食能减少罹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退化性疾病。
吃素的方式
到底什么叫素食?现代营养学家认为,素食主要是指以水果、蔬菜、豆类、谷物、种子和坚果等植物类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严格的素食者,除了不吃肉类,包括鱼、虾、家禽外,还不吃任何蛋类、奶类在内的动物副产品。不过,这么严格的素食者在生活中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会选择做一个可以吃奶类产品的奶素食者,或者蛋奶食品都可以接受的奶蛋素食者。还有一种素食偏好者,他们通常选择每周吃几次素。
吃素要循序渐进素食者最需要注意的是营养均衡。单纯素食因为无法得到只有从荤食中才能获得的维生素B12,可导致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后果。只有坚持荤素搭配的饮食原则才会让营养更全面,如果彻底选择素食,则应该定期进行身体营养检测,并服用一些必要的膳食补充营养品。另外,营养学家们还提醒,素食者应该尽可能多吃未加工或未精加工过的谷类食品。对于想要加入素食者队伍的新人而言,转变过程要循序渐进,逐渐减少肉类,以防营养失调。

中医讲究什么养生?

8. 中医如何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四季养生理论1、说情志2、远房室指性生活有节制3、适四时4、节饮食5、常运动6、顺性情7、服药饵8、饮药酒。这只是一小部分,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