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疫苗的历史

2024-05-11 13:51

1. 鼠疫疫苗的历史

鼠疫疫苗全细胞鼠疫死疫苗1946年首次用于人类,通常只有高危人群接受疫苗防护,疫苗减毒活菌苗自1908年开始使用,对腺鼠疫有较好的免疫力,对肺鼠疫效果不佳。由于目前使用的鼠疫疫苗的有效性和方便性均存在不足,故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新型高效疫苗。

鼠疫疫苗的历史

2. 鼠疫疫苗的适应症

鼠疫疫苗用于疫区2-60岁居民的预防接种,使产生对鼠疫的主动免疫。每年接种1次,遇有疫情,疫区居民在第一次接种后6月再种一次。接种后10日开始产生免疫力。接种后10日开始产生免疫力,1个月达高峰,6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后消失。

3. 鼠疫疫苗的病原理论分析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 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 病灶中呈多形性。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鼠疫疫苗的病原理论分析

4. 鼠疫的预防

1.严格控制传染源(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电话和网络报告疫情,城市不得超过2小时,农村不得超过6小时。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患者互相往来。患者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患者死亡应火葬或深埋。对于肺鼠疫患者要进行严格的隔离以防空气传播。各型鼠疫患者应分别隔离,肺鼠疫患者应单独一室。不能与其他鼠疫患者同住一室。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肺鼠疫要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鼠疫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2.切断传播途径(1)消灭跳蚤患者的身上及衣物都要喷撒安全有效的杀虫剂杀灭跳蚤,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3.保护易感者(1)保护接触者在流行时应避免接触蚤,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应用适当的杀虫剂进行灭蚤,所有的接触者是否需要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服药都要进行评估,与疑似或确诊的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后要用四环素或氯霉素,分4次服用,从最后接触的时间起连服一周。也可口服磺胺嘧啶;另外,环丙沙星对鼠疫杆菌也是敏感的。(2)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目前的疫苗仍不能对腺鼠疫和肺鼠疫产生长久的免疫保护,因此,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3)医务人员保护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

5. 鼠疫疫苗的预防的疾病

鼠疫俗名“黑死病”(死于鼠疫的人一般都有皮下出血,全身呈青黑色),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急性传染病,是中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又称“一号病”。鼠疫的流行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中国流行十分猖獗。解放后,中国国内人间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鼠疫的的传播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类的原发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蚤传播。人类发生鼠疫之前,通常在鼠类之间已经发病和流行。当大批病鼠死亡之后,失去宿主的病原菌经鼠蚤传播给人。人患鼠疫后,就可通过人蚤或呼吸道引起人群间的流行。人鼠疫主要有三种类型:腺鼠疫是由病鼠身上的蚤在吸取人血时,将其胃内携带的鼠疫杆菌注入人体内,引起局部淋巴腺(多为腹股沟淋巴腺)发炎肿胀所致;败血型鼠疫是因鼠疫杆菌侵入血液引起;肺鼠疫是由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继发形成。印度此次流行的就是肺鼠疫,之所以如此骇人听闻,是因为其传染性极强,可以通过接触病人或吸入飞沫感染。属于直接空气传染,使人防不胜防。加之潜伏期短,死亡率很高,极易导致大面积流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现鼠疫病人后都要及时报告。中国卫生部也有这个规定。鼠疫杆菌1894年法国细菌学家耶尔森和日本细菌学家北里分别发现的,故以耶尔森(Yersinia)作为属名。菌体杆状卵圆粗短,长1.0~2.0μm,宽0.5~1.0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多数分散存在,液体培养基内可生成短链状。在慢性病灶、陈旧培养物或3%食盐琼脂培养基上能形成粗大的球形、棒状、酵母样、哑铃状、弯曲丝状、球杆状以及不易着色的“菌影”等多种形态。无芽胞,亦无鞭毛,但在动物体内或37℃早期培养物能形成荚膜。最适生长温度为27~28℃,PH6.9~7.1,需氧。菌落细小圆形,无色透明,中央厚、致密,周围有不整齐较薄的边缘。鼠疫杆菌以鼠蚤为媒介传给人类,故人类鼠疫的流行与鼠类活动季节及鼠蚤繁殖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我国东北、内蒙一带流行常在九、十月,在南方则常年流行。流行的开始通常限于腺鼠疫,当腺鼠疫的病人续发成肺鼠疫后,便可借飞沫传染方式直接传染给他人,造成肺鼠疫的流行。临床症状被带菌跳蚤叮咬1-7天后出现症状。淋巴腺鼠疫的最初症状包括淋巴结疼痛、肿大、发烧。这时最靠近叮咬处的淋巴结疼痛,可有寒战、肌痛、虚弱、疲劳、呕吐、头痛。如果肺部受染,发生极严重的肺炎,甚至致死。肺鼠疫的典型症状是发烧、淋巴结肿大、咳嗽、胸痛、唾液含血。潜伏期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鼠疫疫苗的预防的疾病

6. 鼠疫的介绍


7. 鼠疫的介绍


鼠疫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