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的人物经历

2024-05-17 10:53

1. 路易·艾黎的人物经历

 1897年12月2日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镇。1916年末,中学未毕业便参加新西兰远征军赴欧作战。  1916年,19岁的艾黎如愿以偿走进了新西兰远征军军营。1918年8月,路易·艾黎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出色荣获了原威尔士亲王勋章。  1927年至1938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消防处任防火督察、工业督察长等职。1929年夏,绥远遭旱灾,艾黎利用假期去萨拉奇帮助华洋义赈会组织修建民生渠的工作。1932年,假期去湖北进行水灾救济工作,为洪湖老解放区抗洪人民运送救济粮。1934年,他参加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他冒险去太原,为中国共产党兑换红军在陕西缴获的地方钞票。1938年初,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艾黎与埃德加·斯诺和佩格·斯诺等中外友人发起“工合”运动,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成立,艾黎担任行政院咨询“工合”工作的技术顾问。1939年1月,中国工业合作社国际促进委员会(简称工合国际委员会)在香港成立,艾黎为委员,并担任实地工作秘书。之后去延安和晋西北,随后又去皖南新四军军部,协助兴办兵工企业。1942年9月,行政院解除了他的行政院技术顾问的职务。1942年以后,艾黎转向培训“工合”管理和技术干部的工作,同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陕西宝鸡凤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1944年,该校迁到甘肃省山丹县,一度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设有近20个供学生实习的生产组,实行半工半读、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针,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1949年,解放大西北时,艾黎调拨学校所有卡车,帮助运送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为解放玉门等地做出了贡献,受到彭德怀同志的高度赞赏。   1952年,艾黎来北京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委员。1961年至1965年,他每年出席日本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1973年,访澳大利亚。1982年,山丹培黎学校建校40周年大会上讲话。1983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恢复,艾黎被推选为名誉顾问。1984年,他又促成山丹县培黎图书馆的建立,并捐赠了许多图书。1985年,艾黎主要从事写作。1987年4月,他长期努力重建的山丹培黎农林牧学校正式开学,他任名誉校长。之后中断工作35年的“工合”国际委员会也重新组建,艾黎任主席,亲自领导了该会的日常工作。1987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1988年4月25日,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合葬在了甘肃省山丹县。

路易·艾黎的人物经历

2. 路易·艾黎的获得荣誉

1982年,艾黎被授予“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同年被新西兰政府授予“英国女王社会服务勋章”。1985年,甘肃省政府授予艾黎“荣誉公民”称号。

3. 路易·艾黎的介绍


路易·艾黎的介绍

4. 路易-艾黎的介绍

曾获惠灵顿维多 利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17年至1918年在新西兰第二远征军服役,两次负伤。1920至1926年在维弗莱附近的牧场工作。1927年4月21日来到中国,此后长期居住中国。他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

5. 路易·艾黎的主要作品

出版时间作品名称作品题材1948年《工合》诗集1950年《山丹笔记之页》散文1953年《京戏》散文1955年《充满生气的北京的片断》散文1957年《今日中国》散文1957年《外蒙古之行》散文1966年《洪湖精神》散文2003年《艾黎自传》自传

路易·艾黎的主要作品

6. 路易·艾黎的一生有哪些传奇?

“为中国革命事业尽力的国际朋友有千千万万,像艾黎同志那样五十年如一日,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我们创业的时期,在我们胜利以后,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这是总设计师对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的评价。

1987年,时年90岁艾黎在北京与世长辞,他把一生中一点一滴积累的价值连城的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留给后人的只有一本《艾黎自传》。在这本自传中, 艾黎记载了许多为中国革命作过贡献的外国朋友的事迹, 而对自己的功劳却只字未提。
如今,我们将他列为中国国际十大友人之一。
1918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名来自新西兰远征军的士兵路易·艾黎正在和法国的中国山东劳工一起奋战在阵地,彼时在欧洲战场上的,还有晏阳初。
他们从三月下旬到四月初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守住了阵地,21岁的路易·艾黎甚至获得了原威尔士亲王勋章。
中国劳工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却得不到应有的荣誉,这给了艾黎很深的触动。1926年随着中国北伐战争的不断推进,中国国内的消息不断传到艾黎的耳朵里,于是他决定去中国看看具体情况。1927年4月21日,年仅30岁的路易·艾黎远涉重洋,前往中国。

此时的上海处于列强环伺之下,各国列强争相划分租借地,黄浦江水面上横陈着外国军舰,阴影笼罩着整个上海,繁华之下是一片危机四伏。在上海工作工作期间,艾黎深入群众,同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里巨大的贫富差距使艾黎感到吃惊,宏伟的建筑里仅仅住着人数不多的富豪,而大量的穷人却在狭窄、拥挤、臭气熏天的弄堂里艰难生存。
此时他的工作,是在法租界先后担任了防火督察、工业督察长等。按照职位性质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殖民主义士兵,但他却深深同情中国的人间疾苦。
艾黎利用节假日先后到山西、内蒙、陕西、山东、河南等省份游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使艾黎对中国当前所受的屈辱感到惋惜和愤怒,他渴望为中国做些什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内蒙、山西、甘肃、山东不断爆出灾情,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艾黎利用自己休假的时间参加中国的救灾活动,亲眼目睹了人民的悲惨处境以及许多社会不平等现象。正是因为艾伦在中国的种种见闻,使他坚定了为中国革命事业做贡献的决心。
1932年,经人介绍艾黎与宋庆龄相识,并在宋庆龄的倡导下组建了外国人在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艾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撰写了大量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文章发往国外,这些文章对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处境,宣传中国革命起了重要的作用。
路易·艾黎坚决地说:“我们任何人切不可保持中立,每一个认清这场战争的国际人士,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战争中。”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艾黎一直投身于抗日战争中,协助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此时的中国受到日本的全面进攻,大量人口死于战争,农田荒芜,机器被毁,工厂被炸。中国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由于工厂开工不足,不能给抗战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中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
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组织有效的经济力量支持抗日,艾黎四处奔波,与斯诺等人多次交谈,决定组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1938年4月,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工业合作社促进委员会”,简称“工合”。说起来,“工合”这一简称还有一定寓意呢。所谓“工合”,用英语翻译出来就是“Working together”,即“一起工作”,这两个字既表达了大家一起工作又代表了当前所发起的工业运动和合作社行动。
1938年8月,在宋庆龄等人的支持下,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工合,在武汉成立,孔祥熙任理事长,艾黎为行政院负责工合事务的技术顾问。洛阳、宝鸡、成都、赣州也相继建立了办事处。“努力干、一起干”是合作社的口号,大家在这一口号的带动下,干劲十足,生产出大批物资投入市场。
工合组织兴办的主要是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也不高的化工,面粉、造纸等行业。这些行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便于避开敌人的轰炸。事实证明,艾黎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他的理念适应了战时发展需要,工合事业迅速发展。到1940年10月,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已在全国16个省建立了 2400 多个各类合作社,从业人口约 2 万 人。
在抗日战争严峻的形势下,艾黎和一些国际友人建立的工合组织不仅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资支持还安置了大批失业工人。越来越多的人在艾黎的带动下参加工合运动,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动荡的时局下连开办一个小工厂都尤为不易,更不用说开展工合运动,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艾黎才懂。1938年工合运动开始到1944年工合运动衰落,看似只有短短的六年时间,但对艾黎来说却是极其艰苦的六年。
六年间,艾黎除了要经常到重庆的工合总部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还要到各地视察工作,他的身影遍布各地。艾黎总是亲力亲为,大事小事都要过目。正是在他这种严谨细致的监督之下,各地的物资得以有效调配。当时交通、通信设施都很落后,日军还时不时的进行轰炸和搜查,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失去生命。但艾黎还是靠着惊人的毅力到各地视察工作,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百姓的需求,尽最大努力为当地人民提供帮助帮助。
工合运动的不断发展不但给国统区提供了必备物资,同样也给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人才。再加上艾黎曾三次到访延安,且工合事业得到了先辈们的充分肯定。1939年艾黎甚至在先辈们的邀请下先后去往延安等地协助兴办兵工企业。
艾黎的种种行为最终招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满。国民党当局不仅停止了向合作社拨款,还加大对工合的控制,甚至暗中搞破坏,一些合作社社员也受到审讯和监禁。艾黎不仅要到各地视察,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之周旋。1942年9月国民党政府撤销了艾黎工合技术顾问的职务
为了介绍路易·艾黎在中国的感人事迹,他的好友斯诺在1941年2月8日出版的美国《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路易·艾黎—建设中华的猛士》的文章。斯诺在文章中充分肯定了艾黎自己甘做“中国的头号白人苦力”的精神。通过斯诺等人的大力宣传,中国工合组织收受到了国际社会极大的支持和关注。如今,翻开美国词典,你会发现这样一个词条“GUNG HO (工合)”,这正对艾黎工合事业的极大肯定,也是团结、合作、勇敢、开拓的象征。
工合要发展,必须要有大量从事工合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所以艾黎在兴办工合事业的同时也积极组织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1942年艾黎被国民党当局撤销职务后便全心全力开始教育事业。
1942年以后, 艾黎同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陕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之所以取名为“培黎”,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使艾黎深受感动和启发的一位他的美国朋友约瑟夫培黎,另一方面也有“为中国的黎明而培训新人”的意思,希望为中国革命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这是学校是目标和方向。
1944年, 该校迁到甘肃省山丹县, 一度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 设有近20个供学生实习的生产组, 实行半工半读、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针, 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艾黎终身未婚, 却收养了一些贫苦百姓和革命者的后代。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年代, 艾黎全心全力抚养把他们抚养成人, 并把他们培养成有技术的人才。艾黎在孩子们心中一直是“慈父”的形象,学校的孩子有些太小,生活不能自理,艾黎就像亲生父亲一样照顾他们的起居。他还亲自给孩子们剪头发,督促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艾黎常常说:“作为一家之主, 责任就是照顾好你们。”
艾黎创办的学校给时局动荡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容身之地,使他们免于流落街头。在“努力干, 一起干”,“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这种工合精神的指导下,艾黎培养出了大批有高度事业心、责任感, 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
这些孩子们茁壮成长,成为了祖国栋梁,而路易艾黎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应当被我们永久的纪念。
事实也正是如此,后人为了纪念艾黎,保留了他在上海的寓所和在陕西宝鸡凤县双石铺柏家坪的窑洞,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这里参观。2017年中国和新西兰双方共同举办了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到达中国90周年、逝世30周年纪念活动。2019年11月25日,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举行了路易·艾黎诞辰122周年及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成立80周年的纪念活动。
艾黎在《人怎样才能富有》一诗中写道:
人的一生何等短暂
就像一阵风一掠而过
有的人留下万贯家财让懒散的儿孙恣意挥霍
而真正的富有应该是为同代人的幸福竭尽所能
除此还能理解成什么?
时光匆匆,人生如风掠过,路易·艾黎这个名字却像时间长河里的一眼清泉, 濯洗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